第(1/3)頁 這個從江都傳來的驚人消息就是,大業十四年,義寧二年,公元618年的三月,隋煬帝楊廣在江都遇害,被叛軍首領宇文化及弒殺。這一年的三月,正是李建成、李世民率領十萬唐軍,東征洛陽的行軍途中。 隋煬帝被殺的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在全天下引起了軒然大波,各地反王群雄紛紛稱王稱帝,建立割據政權。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淵所建立的大唐王朝,也隨之應運而生。李淵在隋煬帝死后,立刻稱帝建國,取代隋王朝,建立了李唐王朝。 先前說過,李淵之所以遲遲不肯稱帝,就是因為隋煬帝還在,隋朝還沒有正式滅亡。只要隋朝沒有正式滅亡,李淵稱帝,就是公開顛覆隋朝統治。所以,李淵一直在等待契機。終于,這個契機來了,隋煬帝死了。 雖然,隋煬帝此時已經大勢已去,隋王朝大廈將傾。李淵攻克長安后,擁立代王楊侑為帝,遙尊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即使如此,隋煬帝依舊是名義上的天下正統,誰如果殺他,那就是大逆不道,是公開的弒君。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淵才遲遲不肯稱帝。可是,就有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弒殺隋煬帝。而且,殺害隋煬帝的人,正是隋煬帝最信任的禁衛軍,——“驍果”。 那么,身為一國之君,天下之主的隋煬帝,是如何在江都死于非命呢?這場血雨腥風的江都兵變,又是如何引發的呢?隋煬帝死后,狼煙四起,群雄逐鹿的天下大勢,又將向何方走去? 要想厘清江都兵變的來龍去脈,首先,還得從隋煬帝三下江都后的種種行為,他的一系列的舉動說起。 前文說過,從大業十二年(616年)開始,大隋王朝早已內外交困。此時因為三征高句麗的失敗,隋王朝已經筋疲力盡,無力回天;又因為國內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讓隋煬帝自顧不暇,分外鬧心;大業十一年(615年),又因為隋煬帝北巡,受困于雁門,更是讓隋煬帝威嚴掃地,顏面盡失。 隋煬帝深知國家的局面,已經完全失控,大隋王朝已無力回天。為了躲避戰亂,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隋煬帝帶領著后宮女眷、群臣百官,以及十萬驍果禁衛軍,從北方逃離,三下江都。 隋煬帝三下江都,將都城長安和東都洛陽,交給了自己的兩個孫子:代王楊侑、越王楊侗。他這一走,等于拋棄了江山社稷,這一走便再也沒有回到中原,直至最后殞命江都。 在隋煬帝三下江都之后,天下大亂的局勢愈演愈烈,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當時,竇建德占據河北;李淵攻克都城長安;李密圍攻東都洛陽;薛舉、薛仁杲父子崛起隴西;杜伏威率領江淮起義軍,占領高郵,進逼江都。亂世已至,四海之內再無完土,華夏大地再度陷入了分裂割據! 面對天下大亂的危局,隋煬帝又有著怎樣的表現呢?隋煬帝三下江都后,整個人徹底變了,性情大變。昔日的雄才大略蕩然無存,一變而為成意志消沉,終日醉生夢死,沉浸于醇酒婦人之中。 天下大亂,讓隋煬帝失去了往日的銳意進取,取而代之的是絕望、恐懼與脆弱。這種脆弱,不僅帶來了心靈上的創傷,更帶來了思想上的沉淪。 大業八年(612年),隋煬帝一征高句麗失敗,他就已經患上了失眠多夢的癥狀。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 每夜眠恒驚悸,云有賊,令數婦人搖撫,乃得眠。 意思是說隋煬帝晚上睡覺的時候,經常驚悸嚇醒,連連大喊“有賊”。最后,還是幾個宮婦不聽地拍著他,隋煬帝方能繼續入睡。可以說,此時的隋煬帝,已經完全被絕望、恐懼的心理所占領。 針對天下大亂的局勢,隋煬帝想的不是勵精圖治,重整河山;而是當起了“甩手掌柜”,裝聾作啞,自欺欺人,整天迷戀在聲色犬馬的溫柔鄉中,不再過問國家大事,渾渾噩噩地混日子。《資治通鑒》記載: 隋煬帝至江都,荒淫益甚,宮中為百馀房,各盛供張,實以美人,日令一房為主人。江都郡丞趙元楷掌供酒饌,帝與蕭后及幸姬歷就宴飲,酒卮不離口,從姬千馀人亦常醉。 這種生活真叫個紙醉金迷,酒池肉林。隋煬帝三下江都之后,在江都宮營造一百多座豪華宮室,每套宮室分別由一名美人做主人,負責侍候隋煬帝、蕭皇后,以及隋煬帝寵愛的姬妾飲酒。并且,隋煬帝又專門讓江都郡丞趙元楷提供酒食。隋煬帝每天和這群后宮美人飲酒作樂,終日喝得爛醉如泥。 為什么說隋煬帝終日渾渾噩噩呢?比如,《資治通鑒》中還記載了一個故事。隋煬帝經常喜歡給自己占卜,有一天晚上,隋煬帝喝完酒后,夜觀天象,然后操著一口吳儂軟語,對蕭皇后說了這樣一番話: 外間大有人圖儂,然儂不失為長城公,卿不失為沈后,且共飲樂耳!(《資治通鑒》) 這里提到的“長城公”,是南陳的亡國之君陳后主陳叔寶,而“沈后”則是陳后主的妻子沈皇后。當年,隋煬帝楊廣青年建功,以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之職,率領五十一萬隋軍,一舉滅掉南陳政權,活捉了陳后主,實現了南北統一。 如今,隋煬帝居然將自己比作亡國的陳后主,還覺得這樣混吃等死挺好。由此可見,隋煬帝已經對國家的前途徹底絕望,他也不想履行什么帝王責任了。在他看來,及時行樂,才不算辜負了這一生。 還有一件故事。 隋煬帝從小就長得玉樹臨風,風度翩翩,《隋書》記載隋煬帝的風姿是,“上美姿儀”。以至于,隋煬帝現在上了年紀,已經五十歲了,可依舊是一個風采不減當年的老美男子。 如今,隋煬帝困守江都宮,日薄西山。有一天,隋煬帝拿著一面鏡子,顧影自憐,照了半天,轉過頭來對蕭皇后說道:“好頭頸,誰當斫之?”意思是,這么漂亮的一顆腦袋,誰能把它砍下來呢? 蕭皇后一聽丈夫這么說,大驚失色,連忙說道,陛下何出此言?想不到,隋煬帝苦笑一聲,說道:“貴賤苦樂,更迭為之,亦復何傷!”權勢地位,榮華富貴,不過都是過眼云煙,失去了又有什么好傷心的呢! 不過,渾渾噩噩歸渾渾噩噩,醉生夢死歸醉生夢死。可是現在,隋煬帝還不想坐以待斃,他還不想等死。隋煬帝對于北方的局勢,徹底絕望,他此次三下江都,一方面是為了躲避戰亂,另一方面,則是有別的打算。他的這個打算,就是重新偏安、割據,在江南營建半壁江山,與北方群雄南北對峙。 雖然,隋文帝楊堅當年平定南陳,實現南北統一,結束割據。可是,隋朝畢竟是從魏晉南北朝的亂世中走出來的,隋朝實現大一統還不到五十年,可南北朝亂世卻經歷了169年。所以,在當時的人們心中,割據的印象,要比大一統深得多。因此,隋煬帝是不想再回北方了,便生出了在江南割據的想法: 帝見中原已亂,無心北歸,欲都丹楊,保據江東,命群臣廷議之。(《資治通鑒》) 為什么隋煬帝要選擇在江南割據呢?因為,隋煬帝對江都(今江蘇揚州)有著特殊的感情,江都是隋煬帝的龍興之地。 開皇八年(588年),隋文帝平定南陳,實現了南北統一。但是,由于平陳戰爭過于順利,讓隋文帝對于江南地區的復雜問題,認識不足。當時,南北分裂的時間太久了,兩地在統治方式和思想文化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隋文帝急于改造江南地區,迷信軍事征服,推行了一系列簡單粗暴的政策。這樣一來,使得江南民眾對隋朝政府頗有微詞。平陳戰爭不到兩年,南陳舊境就爆發了全面叛亂,大隋王朝重新被卷入到戰火之中。 開皇十年(590年),南陳全境皆反。現在的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等地,許多豪門望族,紛紛起兵造反。史書記載,“大者有眾數萬,小者數千,共相影響”。 江南起義者對于隋朝官員恨到了極點,一路攻關奪寨,見到隋朝官員就一個字:殺!殺完之后,又抽腸子食其肉,一邊殺還一邊破口大罵:“更能使儂頌五教耶!” 江南全民皆反,在這個緊急時刻,晉王楊廣,也就是后來的隋煬帝,臨危受命。開皇十年(590年),在江南叛亂的情況下,晉王楊廣出任揚州總管,主政江南。楊廣不僅參與平叛,而且在平叛消弭之后,繼續留在揚州總管的任上。這一待就是整整十年,一直到開皇二十年(600年),楊廣當上太子。 并且,楊廣的王妃蕭氏,也就是后來的蕭皇后,是西梁明帝蕭巋的女兒,南梁昭明太子蕭統的玄孫女。昭明太子蕭統,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一部著名的《昭明文選》。所以,蕭皇后是一位知書達禮的江南女子。隋煬帝楊廣在妻子的影響下,非常熱衷于江南文化,精通江南的文風、詩風,還學會一口流利的吳儂軟語。由楊廣前去擔任揚州總管,當然最合適不過。 楊廣在江南的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首先,楊廣一改隋文帝的文化高壓政策,主動推崇江南文化,親近江南的儒家知識分子。 南陳博士潘徽知識淵博,是一位江南大儒。楊廣特地將潘徽招攬到自己的幕府中,主持編撰《江都集禮》一書,手底下聚攏了一大批知名的江南文人。 除了推崇江南文化,籠絡江南文人,楊廣還非常推崇江南的佛教。江南是佛教興旺的沃土,影響深遠。 楊廣自然不會小視佛教,他主動結交江南高僧智顗大師,邀請智顗大師,駕臨江都。智顗大師是隋朝高僧,中國天臺宗的開山鼻祖。楊廣在自己的揚州總管府中,舉行了一個隆重的千僧會,熱烈歡迎智顗大師。 在這個熱烈的千僧會上,楊廣虔誠地拜智顗大師為師。智顗大師便收楊廣為俗家弟子,賜法號“總持菩薩”,楊廣也為老師智顗大師上尊號“智者大師”。師徒二人一直有著很深的交往,長期書信往來。 楊廣推崇佛教,獲得了江南佛教界的高度贊揚。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登基之初,第一次巡游江都的時候,依舊維持了與江南佛教界的淵源。即使他貴為皇帝,對于佛教仍然無比虔誠。 那個時候,隋煬帝當晉王時,自己捐錢營建的天臺山寺院,已經落成了。根據《國清百錄》的記載,當時,天臺山的僧人們,希望隋煬帝將寺院的名字定為“國清寺”,他們是這樣對隋煬帝說: 昔陳世有定光禪師,德行難測。遷神已后,智者夢見其靈云:“今欲造寺,未是其時。若三國為一家,有大力勢人,當為禪師起寺,寺若成,國即清,必呼為國清寺。” 所以,隋煬帝對江南的感情非常深。因此,眼見如今天下大亂,隋煬帝便想到了自己曾經的龍興之地——揚州,現在的江都。正好當時,隋煬帝做了一個夢,夢見兩個小孩子唱著一首歌謠: 往亦死,去亦死。未若乘船渡江水。(《隋書·五行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