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業十三年(617年)八月到九月,李淵父子經過不懈的奮戰,取得了“霍邑之戰”大捷。霍邑之戰大捷后,李淵又趁機一路西進,勢不可擋,很快就對隋朝最后一道防線河東郡,形成包圍之勢。 當初,李淵起兵之時,代王楊侑為了扼制李淵向關中挺進,特意派遣宋老生率領兩萬大軍,防守霍邑;屈突通率領數萬精銳驍果,扼守河東郡。如今,霍邑被破,宋老生被殺。李淵現在的敵人,他最后的敵人,也就只剩下駐守河東郡的屈突通了。 可是,屈突通并不好對付,這是隋王朝碩果僅存的名將。關于屈突通的用兵特點,《舊唐書·屈突通傳》中有過這樣簡短的描述:“通每向必持重,雖不大克,亦無敗負。”足以看出屈突通的實力。并且,屈突通擅長守城,如果強攻河東郡,不正撞到屈突通的槍口上了嗎!那么,李淵究竟該如何解決屈突通這樣一個難纏的對手呢? 屈突通非常清楚,李淵現在今非昔比。“霍邑之戰”后,李淵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強,麾下應該至少聚集了十萬之眾。而屈突通目前的處境,卻非常艱難,雖然他手上有數萬精銳驍果,但是,他卻有一個致命的短板:士氣已散。李淵經過冷靜的分析,以及對屈突通本人性格的深度解剖,也得出了這樣的一個結論: 屈突通精兵不少,相去五十馀里,不敢來戰,足明其眾不為之用。然通畏罪,不敢不出。若自濟河擊卿等,則我進攻河東,必不能守;若全軍守城,則卿等絕其河梁;前扼其喉,后拊其背,彼不走必為擒矣。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屈突通擅長守城,可是士氣已散,即使他是天下聞名的名將,也未必能夠力挽狂瀾。因此,屈突通盤算著,準備趁李淵主力圍城之前,主動出擊,打李淵一個措手不及。 九月,屈突通派遣虎牙郎將桑顯和,率領數千驍果精銳,夜襲義軍大營。起初,義軍沒有準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但是很快,義軍就扳回了一局。孫華、史大柰等義軍將領,率領游騎從側后方攻擊隋軍,大破隋軍,隋軍敗退,撤回河東郡。所以,屈突通第一次策劃的主動襲擊,以失敗告終。 到了九月初十,李淵率領義軍各部人馬,兵圍河東郡。于是,李淵指揮大軍攻打河東郡。可是,由于河東郡城池堅固,加上屈突通又擅長守城,義軍攻城受挫,很難在短時間內攻下河東郡。 根據《大唐創業起居注》的記載,義軍攻打河東郡,這一仗打得異常艱苦。河東城防堅固,易守難攻。所以,李淵只得采取人海戰術,強行攻打河東郡,試圖通過輪番進攻,奪下河東郡。 義軍將士不斷攻堅,終于,將河東郡城防撕開了一道口子。在南面城墻,一千余名義軍將士,登上城墻,控制住了南城。眼看勝利在望,萬萬沒有想到,屈突通不愧是一員名將,立即指揮隋軍,反攻被義軍控制的南城缺口。很快,這一千余名義軍,顯然有些支撐不住。而且,此時大雨不止,李淵不得不下令軍隊后撤,攻城遂以失敗告終: 帝登城東原上,西望城內所為,屈突果不敢出兵,閉門自守,城高甚峻,不易可攻。帝觀義士等志,試遣登之。南面千余人,應時而上。時值雨甚,帝命旋師。軍人既得上城,遂不時速下。 然而此時,李淵心中卻是另有打算。既然河東郡不好打,那何不干脆就不打了,繞過河東郡,直奔長安而去。應該說,李淵繞過河東郡,直取長安的想法,無疑是一步好棋。與其在河東郡和屈突通干耗、打持久戰,倒不如出其不意,直取長安。李淵明白,只要攻下長安,屈突通就會不戰自敗。 但是,繞過河東郡,直取長安,同樣也是一招險棋,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李淵一時拿不定主意,于是又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咨詢眾人的意見。在這次軍事會議上,裴寂認為,應該先攻下河東郡,解除攻打長安的后顧之憂。裴寂的想法是,義軍如果西進長安,萬一屈突通從河東郡出兵,與長安守軍前后夾擊,那么,勢必會使得義軍陷入腹背受敵,首尾難顧的境地: 屈突通擁大眾,憑堅城,吾舍之而去,若進攻長安不克,退為河東所踵,腹背受敵,此危道也。不若先克河東,然后西上。長安恃通為援,通敗,長安必破矣!(《資治通鑒》) 應該說,裴寂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但是,李世民卻不這樣看,他對父親李淵這樣建議道: 不然。兵貴神速,吾席累勝之威,撫歸附之眾,鼓行而西,長安之人望風震駭,智不及謀,勇不及斷,取之若振槁葉耳。若淹留自弊于堅城之下,彼得成謀修備以待我,坐費日月,眾心離沮,則大事去矣。且關中蜂起之將,未有所屬,不可不早招懷也。屈突通自守虜耳,不足為慮。 顯然,李世民的建議與李淵直取長安的想法不謀而合。在李世民看來,兵貴神速。如果依舊與屈突通相持于河東郡城下,那樣就會給長安方向提供了充分的準備時間,到時候進攻長安,會遇到不少困難。 可是,一旦繞過河東郡,直取長安。代王楊侑一定不會想到我們會行如此險招,肯定沒有防備。到時候,我們突然兵臨長安城下,令隋軍始料不及,肯定會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畢其功于一役。 李世民直取長安的這一招,是一步奇招,也是一步險招。繞過河東郡,直取長安,這樣可以一戰定乾坤。李世民打仗,向來喜歡兵行險招,不按常理出牌,而且,卻總能夠出奇制勝。 兩派意見,裴寂建議先攻河東郡,再取長安;而李世民則建議繞過河東郡,直取長安。李淵究竟該如何抉擇呢?這一次,李淵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裁決。一方面,他讓長子李建成與劉文靜等人,率領左路軍,屯守永豐倉,駐扎潼關,與屈突通對峙,牽制住河東郡的數萬隋軍,同時,也用以防備洛陽方面的李密和王世充;另一方面,李淵命令次子李世民,率領右路軍,狂飆突進,直取長安。 九月十二日,李淵統率主力兵馬,渡過黃河,進駐朝邑(今陜西大荔東南),正式進入關中地區。李淵一入關中,整個關中地區的百姓歡呼雀躍,《資治通鑒》記載,“關中士民歸之者如市”。 李淵進入關中,可以說是徹底繞過河東郡,直奔長安而去。有人卻坐不住了,誰呢?屈突通。本來,屈突通的任務是扼守河東郡,擋住李淵大軍西進道路。沒想到,李淵卻劍走偏鋒,繞過河東郡,直取長安。屈突通明白,李淵一旦攻陷了長安,自己在河東郡打得再怎么頑強,也是徒勞。因此,屈突通必須要阻止李淵的西進。 于是,屈突通讓鷹揚郎將堯君素代領河東通守,鎮守蒲阪,自己率領數萬軍隊,自武關兵出藍田,回師救援長安。李淵早就猜到屈突通會救援長安,所以讓李建成的左路軍提前扼守潼關。果然,屈突通在救援長安的途中,被劉文靜所部阻截,無法前進。因而,屈突通被李建成所部,牢牢拴在了潼關。 再來看看關中方面的情況。可以說,關中現在的形勢是一片大好,幾乎關中地區的所有李氏宗親,全部起兵響應李淵,關中插滿了李氏一族的大旗。 前文說過,李淵兵分兩路,一路由李建成率領左路軍,駐扎潼關,牽制屈突通;一路由李世民率領右路軍,狂飆突進,直取長安。牽制屈突通的任務,李建成已經完成了。那么,李世民的情況又怎么樣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