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間接愛他人,果然讓人耳目一新,思路開朗。泰西之學當真是儒學進一步發展最好的補充與養料。雖說知易行難,但已經是邁出了一大步了”顏鈞極力地夸獎了高翰文這個建議。但是在顏鈞這類正統士大夫看來,天下一切學問都可以是,也往往只能是儒學的補充。 顏鈞與高翰文這種穿越過來半路出家的士大夫不同,人家是正統士大夫,儒學這個牌子還是需要的。怎么改都可以討論,但孔家店的招牌不能丟。 “確實知易行難。先秦墨家講兼相愛,交相利都失敗了。儒學亦或是改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高翰文跟著附和了一句。沒辦法,他對儒學的了解并不多。原身高翰文那死鬼的記憶里也都是些死讀書圣人言,沒幾句能當真用得上的。 “看高先生提出歸納法與演繹法,你覺得儒學是哪一種呢?或者有什么具體的改進建議嗎”顏鈞與高翰文聊得投機,又佩服其人品,連稱呼都客氣多了。 這里佩服人品主要是顏鈞自己剛剛講泰西之學是儒學的補充,高翰文竟沒有出言反對。這也是兩人能夠一直暢快討論的基礎。 高翰文先假假地謙虛了下,然后自然也以先生,好歹這算是第一只預備接納自己的儒家學派,怎么的,面子也得給足。哪怕泰州學派在正統儒家看來也是個異類。 只要異類足夠多,不異類才是異類。 高翰文先是從概念出發,講目前的儒家可能很抱歉,既不符合演繹法,也不符合歸納法。 演繹法是基于真理的邏輯推理與衍生。 而儒家雖然都提倡既仁且義,但其理論的前提并不固定。 孟子強調性善論,荀子強調性惡論,甚至還有個既善且惡論。 儒家這三個假設都能推導出仁義,這就是最根本的問題。 在儒家的學說中,理論的假設前提不重要,儒家的結論始終是固定的。這就表明,儒家的學說是中空的,或者說空心的,沒有堅實的地基,最多只能算是千百年來美好的愿望。至于這個愿望合理不合理,不重要,只要這個愿望足夠美好就行。 這就是儒學不是演繹學說的根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