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既有反艦型號,也有反輻射型號。
不出意外的話,很快也會跟上一世一樣,進一步引進技術資料,以鷹擊91的名義進行國產化,成為華夏空軍最主要的防區外打擊武器之一。
實際上,就對付地面雷達和海軍艦艇而言,這種大約650公斤重、僅僅彈頭都有100多公斤的武器已經完全夠用了。
哪怕目標撤收及時,在導彈命中的時候已經跑路,也有可能被巨大戰斗部的沖擊波或者破片影響到。
雷達畢竟是一種相對脆弱的設備,尤其是碩大的天線部分哪怕受到比較微小的損壞,也往往會導致整個系統無法工作,需要經過維修之后才能重新投入使用。
但有得必有失。
Kh31的設計用途決定了它并不需要太好的機動性,只要能以足夠的速度砸到目標頭上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Kh31還有個隱患。
1995年的時候,美國麥道公司獲得了一筆訂單,要求研發一種模擬Kh31的靶彈。
然后他們直接找星星設計局低價采購了一大批沒有戰斗部和導引頭的Kh31,換了個涂裝并改名為MA31,轉手就賺了一大筆……
從這個角度上說,麥道被波音并購,也絕對屬于自找的……
但總之,雖然缺少最要命的導引頭數據,但Kh31的彈道特性和雷達目標特性肯定是已經被摸透了。
而R33雖然在空空導彈中算是比較笨拙的,但再怎么說也比一般的飛機,尤其是大型飛機要強。
還是一種幾乎未曾露面過的“新”武器。
如果換上一個反輻射天線……
要知道,常浩南之前改出來的殲轟電7,在搭配空干100吊艙的情況下,本來就有沿雷達信號進行被動搜索的能力。
堪稱先天反輻射圣體。
而未來,這個電子戰型號的平臺肯定會遷移到殲11上面,也就有了高空超音速拋射空空導彈的能力。
這二者搭配起來的話,對方的預警機……
應該會非常快樂。
況且,就算不以預警機為目標,R33的射程和速度也并不比Kh31差。
唯一的劣勢在于威力。
不過后者要那么大個彈頭主要還是因為考慮到反艦需求。
只是打打普通地面或者空中目標的話,40公斤也差不多夠用了……
聽到常浩南的想法,何明低頭沉思片刻,也點了點頭:
“你這么一說,我突然想起來,前段時間我去洛邑考察霹靂12空空導彈的時候,那邊的董秉印總師好像也提到過,說R77原來的導引頭上,就集成了被動雷達導引功能進行測試。”
“不過后來發現,中距彈的實際有效攻擊距離一般也就30-40公里,基本不可能摸到對面的預警機,沒什么實戰價值,所以后來R77-1,當然也是PL12的導引頭就干脆去掉了這個功能,把電能和空間集中到主動導引頭上去了。”
空空彈的標定射程,都是在高空、載機和目標超音速對飛的情況下打出來的理想指標。
但實際作戰中很少有這樣頭鐵的敵人,所以基本要打個對折,甚至三分之一。
“嗯,R77的思路是好的,但是不應該放在個中距彈上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