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兩句話直接給現場整沉默了。 大家擔心的顯然不是后續其它技術升級。 而是裝機之后的實際表現達不到紙面性能…… “不是,唐總……” 剛剛提問的那個人擦了擦腦門上的虛汗: “我的意思是,發動機的進度,還有可靠性不會再出什么問題吧?” “這個渦扇9A的改進程度,看上去似乎……有點激進了……” 對于仿制或國產化過幾十種不同型號發動機的華夏航空工業來說,以前大家考慮的問題都是,國產型號的性能能達到國外原型的幾成。 現在突然告訴說國產之后性能不單沒下降,反而還提升了…… 一時間不太適應。 聽到這個問題,唐長鴻先是一愣,然后啞然失笑。 他心說那是你們還沒見過606所那邊常總給渦扇10定下來的技術指標,否則非得把眼珠子給瞪出來不可。 實際上,唐長鴻自己一開始看到渦扇9A這個數據的時候,也是有點不太敢信的。 但是鎬發集團那邊表示這個型號是常總親自過問的改進型。 然后他就沒再說什么了—— 雖然并未直接和常浩南有過合作,但以他作為鎬飛集團型號總師的地位,總歸聽說過不少對方的傳說…… 當然,眼前這個場合,肯定還是得找一些更加合理的理由。 于是,簡單組織了一下語言之后,唐長鴻回答道: “這很正常,渦扇9A的改進過程中,應用了相當多第三代發動機的技術,所以,在核心結構沒有大改的情況下,盡可能壓榨出了最大的潛力,再說斯貝MK202已經是英國六七十年代的型號了,比它更先進一些也是合理的。” “而且,這個型號目前已經進入了高空臺測試的尾聲,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出現什么大的問題,足以證明這是一個相對成熟的型號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我們的811號,或者最晚812號原型機,就會串裝一臺渦扇9A和一臺斯貝進行飛行平臺測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