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有發動機的話,新機交付應該就有保障了……” 實際上,基礎型號的殲轟7,原計劃也是要裝備100架左右的。 然而最后只勉強交付了兩個團還欠幾架,就陷入了發動機供應不足的境地。 導致鎬飛集團在這個型號上面的投入很長時間都沒能收回來,大家也很是過了一段時間苦日子。 現在總算看見了能實現國產的發動機,說不高興肯定是假的。 不過很快有人看到了后面具體性能的那部分。 然后,就意識到情況并不是那么簡單…… “這個渦扇9A……好像不光是個國產化斯貝啊……” 大家都是航空專業的技術人員,被這樣一提醒,自然很快發現了不一樣: “好像真是啊……你看這海平面推力,竟然都破10噸了?” “差那點海平面推力根本不要緊,你看看那個包線,尤其是7000米以上高度和1馬赫以上速度的包線,跟斯貝比起來就像是倆發動機……” “還有喘振裕度也增大了不少……” “……” 渦扇9A的性能,對于在不久之前還為發動機零部件不夠而發愁的這些研究人員來說,絕對是1998年開年最大的驚喜。 但是,人在極度驚喜的情況下,往往會忍不住患得患失,乃至懷疑事件的真實性…… “唐總,新型航發的技術指標,確定是能……穩定下來了?” 有人率先舉手問道。 老殲轟7的研發過程持續了相當長時間,以至于在這這里坐著的大部分人,其實都沒完整地參與過老型號的立項和指標確定這些步驟。 況且殲轟7基礎型用的是直接引進的斯貝MK202,本就是十分成熟的型號,跟眼下還沒定型的渦扇9A完全不是一回事。 不然怎么說飛機設計,動力先行呢。 萬一渦扇9A的指標又發生重大變化,那整個飛機的設計都有可能要受影響。 而這對于華夏航空工業來說,絕對是切實需要擔心的問題。 或者不如說,此前幾乎每個型號都多少面臨過類似的情況。 所以會有這方面的擔憂也很正常。 唐長鴻篤定地點了點頭: “根據黎明集團那邊的通報給我們的情況,后續的新技術就只作為渦扇10的技術驗證,不會再引入到量產型渦扇9A的改進當中。” “所以發動機的技術狀態已經基本確定下來,不會再有大的升級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