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總之搞一次兩次還行,但要想純靠這種方法把整個鍛壓機造出來,那他手里這幾個億的經費恐怕…… 不太夠用。 “那如果用數值計算的方法呢?” 還沒等常浩南開口,便有人提到了他最擅長的部分。 “我們也嘗試過,甚至前段時間,還用常總公司開發的軟件試過,但是進入計算步驟之后總是很難收斂出結果,需要在建模過程中對很多部分進行簡化,參考價值非常有限……” 一眾人的目光自然而然地看向了常浩南。 “這個問題是確實存在的。” 他直截了當地點了點頭。 雖然眼前并沒有一個電腦,但是對于模擬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典型問題,常浩南如今哪怕在人腦里面也能復盤出來: “板框組合式模鍛壓機的結構件數量太多,接觸問題過于復雜,傳統的結構化網格構成的四面體模型,在接觸面邊緣上的節點經常出現奇異的應力集中點。” “如果接觸的兩物體之間發生微弱滑移,很容易出現穿透現象,而如果是整體部件發生比較大的形變,又會發生節點自鎖,總之出問題是正常的。” 聽到常浩南幾乎不假思索的判斷,多數人的臉上不免露出遺憾的表情。 畢竟這似乎意味著只能回歸到剛剛韓會明所說的傳統方法了。 但韓會明卻相反。 進行過這方面研究的他知道,常浩南能如此沉著且迅速地點出他們面對的問題本質,說明后者之前就考慮過這方面的問題。 絕對是有備而來。 “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項目的前期研究可能要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啊……哪怕不考慮經費問題,破壞性應力測試也沒辦法做的很快……” 一位在這方面比較懂行的北方車輛研究所專家嘆了口氣說道。 “幾年時間確實太慢了,我設置的時間表等不了這么長的時間。” 常浩南擺了擺手,同時坐直身體,對著面前一百多名參與項目說道。 不僅兵器工業系統那邊火燒眉毛,等不了太長時間,實際上他也等不了。 根據601和蘇霍伊那邊的時間表,殲11A/蘇27SM的后機身隔框制造工藝將會從目前的分段制造后再進行焊接升級為一體化模鍛。 除了降低工時、提高生產效率以外,也是為下一代戰斗機,以及未來的大型客機制造進行技術上的準備。 大毛那邊本來就有兩臺7.5萬噸水壓機自然無所謂,但華夏這邊的重型壓機如果進度受阻,那么勢必要對后續不少型號的國產化進度產生影響。 早就有所期待的韓會明更是雙眼一亮—— 他知道常浩南分身乏術,不可能全盤微操所有研發工作。 這樣一來,各個子系統必定要有不同的人來實際負責。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