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根據我們定下的‘邊生產,邊改進’的路子,前三批六架飛機除了翼尖掛架以外,和之前我們進口的蘇27SK飛機沒有任何區別,” 何明在旁邊解釋道: “從第四批到第六批的24架單座機,以及第一批4架雙座機,就會開始采用剛剛姚工說的,升級之后的新機體,以及性能稍好一些,最主要是有對地對海模式的N001M雷達,獲得有限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 “相當于共青城那邊原廠的蘇27SM和蘇30?” 常浩南回過頭確認道。 基礎型號的蘇27除了火箭彈和鐵炸彈以外并沒有任何對地攻擊能力,其實完全浪費了側衛這個機體帶來的巨大載彈量。 殲10確實有多用途能力,但身板還是嚴重限制了發揮。 而如果能提前幾年獲得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多用途戰機,對于空軍的戰斗力升級以及戰法轉型來說,都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利好。 當然,代價是殲轟7的數量肯定就不需要那么多了。 不過也是好事,鎬京那邊本來就專攻大型飛機,產線拿來造戰斗轟炸機太浪費了。 “對,這六批總共34架飛機,也是咱們100%使用俄方零組件生產的全部數量,后面就會逐漸采用串裝件生產,逐步過渡到除了動力系統以外完全國產。” 十一號工程是華夏航空工業和蘇霍伊公司之間的合同,跟造發動機的留里卡-土星沒關系。 不過說到這里,何明先是停頓少許時間,又緊接著補充了一句: “當然,等到常總那邊的渦扇10搞定之后,那就連動力系統都解決了,到時候,就能完全國產化第三代戰斗機了……” “你剛剛說,除了動力系統以外,那包括飛機緊固件之類的小東西,也能一并完成國產化?” 常浩南注意到了對方提到的一些細節。 航空制造業,每一個細節里面都有可能藏著高技術。 飛機緊固件,也就是飛機上面用的螺栓鉚釘這些不起眼的小東西。 但不起眼歸不起眼,技術含量卻并不低。 而且,一架飛機上面需要用到的緊固件種類繁多,具體的性能要求和材料使用又大相徑庭。 再加上材料和工藝類的問題本來就沒什么捷徑,導致研發起來非常緩慢。 上一世甚至直到2020年左右,華夏每年還要進口大量的飛機緊固件用于生產。 “可以。” 并未經歷過這一切的何明理所當然地點了點頭: “這些都屬于合同內容中技術共享條款的一部分,相應地,俄方很多之前停留在紙面上的技術也會利用我們的資源,主要是計算機資源進行進一步開發。”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