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毫無疑問,運8平臺,就算經過了他和梁紹修的魔改,底子終究也還是太差,整不出什么花來。
把飛行安全問題解決一下,基本也就到頂了。
航程,尤其是重載情況下的航程實在是救不回來。
不要說安10這樣一個客貨兩用機為基礎發展出來的運8,哪怕在過去的近半個世紀里面一直作為戰術運輸機標桿的C130,在進入21世紀以后也會迅速落伍。
雖然捏著鼻子也能用,但終究滿足不了未來軍隊對于戰術運輸機的性能追求——
哪怕再怎么有錢的國家,過日子也總要精打細算的。
實際上,伊爾76對于起降條件的需求,就已經和自己的前輩安12,也就是運8的原型差不多了。
而C17,盡管最大起飛重量和運載能力相比伊爾76要強得多,但也依然保持了相當強的場地適應性,完全可以在等級較高的非鋪裝跑道上起降,只是在這種情況下載重能力會受到影響。
甚至蘇軍也確實認真考慮過完全放棄原教旨主義的戰術運輸機,直接用伊爾76與更高一檔的安22進行高低搭配的瘋狂思路。
不過哪怕是冷戰巔峰期的美蘇,也終究扛不住讓戰略運輸機打雜帶來的高昂成本和壽命浪費,最后也還是老老實實繼續用著安12和C130。
另一方面,以一個重生者馬后炮的眼光來看,未來這種百噸多點體量的“跨界戰術運輸機”,實際上對于不同的用戶可以有不同的定位。
對于體量龐大的國家來說,可以作為檔次較低的戰術飛機,而對于一些體量較小的二線國家,則可以作為主力,與檔次更低的雙發輕型運輸機進行搭配。
歐洲人目前正在扯皮的A400M,未來就是這樣的定位。
不過話又說回來,同樣以一個重生者馬后炮的眼光來看,受制于二毛那邊左右橫跳的政策背景,馬達西奇還有安東諾夫都不是什么良好的合作伙伴。
尤其對于大型飛機這種研發周期勢必要以年為計數的長周期項目來說,中間非技術層面的不穩定因素實在太多了。
花出去的錢還是小事,要是因此而耽誤了項目研發進度,那問題可就大了。
就在常浩南糾結著的同時,會場內正在交鋒的雙方也陷入了對峙之中。
總體來說,反對,或者至少不支持開展這次合作的一方略微占據上風,但也無法徹底壓倒對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