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要知道搶險救災可不會只持續一兩天。 長時間連續缺少休息的情況下,還要保證搬運速度,有不少人都因此而受到不可恢復的損傷,甚至失去生命。 這個基本原理即便在20多年后也仍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但好在得益于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具體的操作手段倒是改進了很多。 經過一段時間的頭腦風暴之后,常浩南終于想到了一種既可以緩解132廠內澇風險,又能夠在抗洪過程中發揮作用的東西。 組合式防洪模塊。 這個思路最早源自某些歐洲國家用的可裝配式金屬防洪墻。 不過那個東西一來成本高的嚇人,二來組裝起來非常繁瑣,根本不可能在洪水來臨的情況下及時安裝到位,實際效果十分有限。 因此華夏這邊在借鑒思路的同時,還進行了一些改進。 核心其實還是石塊+沙袋那一套。 只是把石塊換成了經過專門設計的鋼制柱板結構模塊,而沙袋則換成了內裝高比例吸水材料的膨脹袋。 在地面上時,體積和重量都很輕,一個壯年男性甚至能同時搬運10-20個。 但是在拋入水中之后,幾乎轉瞬之間就能夠吸水,形成密度為1/6-1.8g/cm、體積15-20升(跟沙袋基本一致)的阻塞物。 這個東西除了思路之外,關鍵技術有兩個。 一是要對金屬的結構模塊進行流固耦合系統分析和動力響應設計,以盡可能小的重量實現足夠的強度,避免被巨大的水壓沖垮——這幾乎是常浩南最拿手的工作,并不算什么問題。 二是膨脹袋里面的吸水材料。 常浩南并非化工專業出身,只是大概知道那是某種高吸水性樹脂。 而且合成難度并不大。 因為過去都是被當做工業廢料直接處理掉的。 但具體是什么,又有哪里能生產,那是真的一概不知。 不過,這種事情,完全可以請求組織上的幫助。 “丁主任,曹部長,我有一個想法。” 趁著一個大家都沉默著的當口,常浩南終于開口說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