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在場的不少人腦中都出現了同樣一個念頭: 大家都是601的工程師,對于過去的殲8在低速下的操縱性是個什么德行多少都是有數的。 一方面,這架經過改進之后的飛機性能實在是好的有些出乎預料。 但在試飛結束之后,盡管詳細數據還沒有完成整理,但至少在失速速度和起飛距離這塊,簡直是肉眼可見的比風洞結果還強。 正如常浩南昨天在京航跟杜義山和劉振響二人所說的那樣,有了他的幫助,試飛流程的進度是可以很大程度上加快的。 “這個性能……有點離譜了啊。” 哪可能有剛剛那種從容不迫的樣子? 一束鮮花被送到了付國祥的手中。 …… 而要想在很快或者很慢這樣的極端速度下維持對飛機的有效操縱,甚至保證一定的機動性來應付空戰,那就更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了。 所以盡管每個流程都已經檢查確認過不少次,但大家就是…… 很多人昨天晚上都是不太敢相信風洞吹出來的那個數據的。 另一方面,對于參與到其中的所有人來說,這次改進完成的速度都實在有點太快了。 擱在過去,這種級別的改進,沒有一年時間基本上是走不完這個流程的。 盡管參與八三工程的絕大多數成員都已經不是第一次經歷飛機首飛這種事情了,但面對剛剛從座艙里爬出來的付國祥,所有人都還是異常興奮。 “不只是速度,你們剛剛注意到飛機的姿態了么,通場的過程中至少保持了15°左右的可控迎角。” 飛行員的主觀感受,其實也很重要。 殲8的低空低速性能,在原來時間線上對于任何一個華夏的航空人、乃至任何一個華夏的軍迷來說都是一個過不去的心結。 相比于單純因為這架飛機的性能而驚喜的楊奉畑,重生回來的常浩南面對這殲8低空通場的一幕就完全是另外一番感觸了。 因為這畢竟不算是個新型號,所以現場也沒有什么領導,總設計師楊奉畑和主導了這次改進的常浩南在人群的最中心,分別和他擁抱了一下。 眼下最重要的事情,還是去歡迎試飛員凱旋。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