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貞觀二十二年,李世民苦心孤詣撰寫了十二篇《帝范》,其中記載了這么多年以來他對社會的思考,對秦天教導的體會。 他將這十二篇文章賜給了太子李治。 “你應當以古圣賢為師,絕不可效效仿于我。” 面對兒子的疑惑,李世民長嘆一口氣。 “朕不是一個好皇帝啊……” “古人言見賢思齊焉,效仿圣賢,你便能成為一個出色的人,但你效仿一個出色的人,就只能成為一個普通人了。” “我只能稱得上是出色,卻并非能說是圣賢。” 李世民深刻的意識到自己自從登基以來,所犯過失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經過幾年之前秦天的提點,李世民這些年來也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他苦笑一聲:“錦繡珠玉不絕于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 “如果不是這些錯誤,朕,朕又怎會錯過此生最大的機緣?” 李治十分好奇,父親所說的機緣到底是什么。 李世民猶豫再三,最終還是決定透露出一部分給兒子聽。 秦天臨行之前已經告訴過他,莫要將秦天的存在告訴其他人,這只會給他們帶來禍患。 可問題是,這畢竟是他李世民的兒子,是大唐的下一位皇帝,他如何才能不能讓自己的兒子知道這些呢? 李世民終究還是失信于秦天。 但他講述的并不全面,只是籠統的將自己和秦天的經歷說了一遍。 講述的太多沒有任何用處,反而是會讓太子有不該有的想法。 如此警告一番,也不算是告訴太子了吧? 李世民這么騙著自己。 但其實他知道,這些話語根本瞞不住李治。 李治心情溫和,但他并不是傻瓜,能夠坐上皇位,足以說明他各方面的手段都不算差。 如果真的是一個昏庸無能之人,李世民又怎么會選擇他來坐這個位置? 一般人李世民是根本看不上眼的! 而李世民這般語焉不詳,反倒是讓李治心中升起了好奇心。 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人,才會讓李世民這般念念不忘? 甚至于李世民給出了如此之高的評價,說自己愧對那人的教導。 李治察覺到了李世民話語之中的異常,仿佛李世民從未考慮過那人會和凡人一般去世一樣。 聯想到長安城內的有些傳說,李治心中略微有了一些猜測。 秦天十幾年來從未換過地方,李世民又經常來,這種事情根本不可能瞞得住有心人。 尤其是最近這些年來,隨著風言風語傳得越來越厲害,秦天的存在也不再是什么秘密了。 但李世民語焉不詳,本來只是為了保護這些人,免得他們做出一些蠢事。 但這反倒是成為了禍患的根源。 對秦天的種種猜測讓不少人心中萌發了不該有的想法。 只是秦天早早的就離開了長安城,無論這些人怎么努力,始終都找不到秦天的半分蹤跡。 甚至有人開始懷疑秦天是不是已經去世了! 秦天當然沒有去世,他現在好好的呢! 孫思邈這個小老頭,如今已經年逾七十,看上去卻依舊仿佛是四十出頭的中年人。 甚至他說自己三十歲也不是沒有人相信! 這不僅得益于他本身就擅長養生,更大的功臣還是秦天。 因為時常找秦天討教問題,二人一聊便是大半天,經常是聊著聊著便去吃飯,吃完飯接著回來聊。 可秦天吃的用的,又豈是凡物? 充滿靈氣的東西吃得多了,孫思邈都差點返老還童了! 如果不是秦天及時注意到了這一點,出手穩定住了孫思邈的狀態,只怕他早早的就恢復成二十多歲的年輕小伙子的模樣了! 這么下去,就算是一頭豬,也能走上修行的道路了。 在孫思邈察覺到問題之后不久,秦天便攤牌了,詢問孫思邈愿意不愿意跟著自己學習修行。 但孫思邈只是考慮了片刻之后便果斷拒絕了。 修行并非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至少在小有所成之前,他是無法一心一意的專注在醫學之道上了。 修行和醫學,他二者必須放棄一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