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揚州,刺史陳溫施政,說得好聽叫中正平和,說得難聽叫庸碌無為。 若是論功,揚州局勢穩定,陳溫功不可沒。 可這穩定,并非劉協所希望的統治根基穩定,而是陳溫和地方豪強私相授受、暗中勾兌,挖大漢墻角的結果。 上行下效的后果,便是地方官員多受制于地方豪強,他們相互勾結,貪墨賦稅,濫發徭役,損公而肥私,最終傷害的是朝廷的聲望。 以獻費(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獻給皇帝六十三錢,以供宮廷費用)而論,陳溫自任揚州刺史以來,獻費的金額一直穩定。 對于很少發生饑荒和戰爭的揚州而言,成年人口數量不增加,這本身就很不正常。 至于其他田稅、口賦、算賦、更賦、芻稾稅、車船稅、緡錢稅、關稅、市租等等,缺額數量,更是難以厘清。 所以劉協打算調任陳溫進京,另行任用,并拔蓋勛領揚州牧,士孫瑞領九江太守,既為酬共圖董卓之功,亦可使二人互為臂助,整頓當地的官場,征討作亂的蠻族。 至于長安尹之職,劉協打算將王允外放,發揮出他的特長。若是他能像豫州刺史任上表現亮眼,倒也不枉他一番栽培。 史載,朝廷拜王允為豫州刺史,其征辟荀爽、孔融等名士擔任刺史從事,率領重兵討伐黃巾軍。 初次領兵打仗,王允廣泛征求官兵意見,設計周密的作戰方案。戰斗時,其更是親自披掛上陣,驍勇廝殺,徹底擊潰了豫州一帶的黃巾軍。 之后,王允和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共同受降數十萬黃巾起義軍。還查獲中常侍張讓和黃巾軍勾結的書信。 不曾想,王允斗敗董卓后,幾乎成了翻版的董卓。一世英名,盡皆喪失,不由令劉協扼腕嘆息。 今世,他打算給王允正名的機會,讓他發光發熱,為大漢做出豐功偉績。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