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儒聞言,這才相信,皇帝是真心為他考慮。若是皇帝張口就大包大攬,他肯定不相信。 以退為進,在他看來,是最符合他利益的選擇。雖然,他可能會蹉跎幾年,但是能讓他擺脫弒君的惡名(雖然是廢帝),未來反而更加光明。因此,他躬身道:“臣無半分功勞,陛下依然能為臣謀,臣愧領之。” 看到李儒敬服的樣子,劉協知道,李儒應該是歸心了。然而,劉協并不滿足,他淡然道:“文優可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廣?” 這個問題拋出,讓李儒傻眼了。今時既無《三五歷紀》,又無《廣雅》,言天之高者,唯有莊子《逍遙游》提及“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他小心翼翼地說道:“天高九萬里。” 劉協沒有反駁,繼續問道:“地有多廣?” 李儒舔了舔嘴唇道:“陛下富有四海,當為地之極也。” 這個回答很滑頭。劉協聽后,哈哈大笑道:“文優所言,乃朕之所欲。故文優可知,若卿適邊郡,當如何?” 想起劉協方才所言,李儒靈光乍現道:“邊郡當為內陸。” 劉協指著李儒道:“開疆拓土之功,文優可愿為朕前驅?” 開疆拓土,這四個字,讓他不禁想到衛青、霍去病,以及張騫和班超,這四位可都是名垂青史之人,時人多慕之。 他神情激動地說道:“臣愿為陛下前驅,縱是肝腦涂地,在所不惜。” 劉協點頭道:“朕欲親政,文優可有良策?” 李儒低頭沉思片刻,謹慎道:“陛下年幼,若是親政,恐難服眾臣。然董太尉霸凌朝野,百官苦之久矣。陛下若能制衡董太尉,想必眾臣必愿陛下親政,以解朝堂倒懸之危。” 在他想來,既然投靠了皇帝,就必須亮明態度,不能在關鍵問題上含含糊糊,尤其是事關董卓的問題。 然而,他也耍了個滑頭,只說制衡,不說殺賊。 畢竟,皇帝感恩董卓的話言猶在耳,還說要立董白之子為太子,因此,殺賊的話,他不愿說,也不能說。畢竟不是道德觀人均呂布。 劉協點頭道:“文優之言,甚合吾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