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一個虛構的故事,并非真正的歷史事件。 也正是因為其中虛構、夸張的成分,使得這樣的一個故事,成為了一個極為著名的故事,廣為流傳。 主要說的是,周瑜想要殺諸葛亮,卻又找不到理由,便想出了一個主意,讓諸葛亮在十日之內,造出十萬支箭。 這自然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 然而,諸葛亮卻表示,他只需要三天的時間就夠了,并且還立下了軍令狀。 因為諸葛亮已經算準,第三日之時會有大霧,到時候,十萬支箭自來。 到了第三日,果然起了大霧,諸葛亮借助之前準備好的二十艘大船,以及曹操多疑的性格,在曹操手上“借”足了十萬支箭。 諸葛亮真的在三天之內“造”出了十萬支箭,周瑜見了既驚且佩,只得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 正是: 一天濃霧滿長江,遠近難分水渺茫。 驟雨飛蝗來戰艦,孔明今日伏周郎。 《草船借箭》的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上,卻很有可能有事件原型。 只不過,借箭的主人公并不諸葛亮,而是孫權。 而且,孫權借箭也不是刻意而為,而是意外收獲。 有史料記載,濡須之戰時,孫權屢屢向曹操大軍挑戰,而曹操卻始終堅守不出。 孫權便親自坐著大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察看情況。 曹操見孫權親自來了,不敢怠慢,下令放箭。 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使得船身都向一邊傾斜了,行進變得遲緩。 孫權見了,便下令掉轉船頭,讓船的另外一邊承受萬箭的攻擊。 結果使得船的另一面,也落滿了曹軍射過來的利箭。 最終使得“箭均船平”,船的行進又變得迅捷了。 而孫權也因此安安穩穩的回去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