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個項目組可能是世界上平均年齡最大,平均超過了70歲,基本上都是聯盟時期就擔當重任的老人。 他們所作的一邊讓聯邦安全局到處去尋找尚且在世的老科學家,同時不斷重啟那些塵封已久的資料。 rd0120氫氧發動機的技術資料全部還在,但復產需要很多已經缺失的設備,目前正在動員國內廠家或者從國外訂購,預計在一年之內恢復生產。 rd170倒是還好,經過這么多年最新一代的rd171mv現在就有兩臺,從二毛過來的工程師們根據露西亞之前制造的能源二號助推器模型進行改造——那本來是個獨立發射用來騙取國際經費的項目,現在卻先一步變成了現實。 rd171mv是四燃燒室發動機,重量10.8噸,推力約800噸,是世界上單臺推力最大的液體火箭發動機。 裝備它的“颶風”助推器在一側有一個幾乎和箭體一樣長的方形凸起,在助推器落到預定高度后展開,然后一路滑翔回著陸場,用腹部的三個機輪降落。 相比于航天飛機,“颶風”助推器的干質比優勢使得其下降率要小得多,著陸會更加平緩安全。 雖然折疊機翼和著陸系統增加了不少死重,但好處是不用預留返回的燃料,至少毛子認為可以接受。 為了提高項目的優先級,第一枚“颶風”助推器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成功豎在了拜科努爾,進行第一次發射回收試驗。 米克林發完牢騷過后沒多久,天邊就出現了一個小黑點,拿起望遠鏡一看,正是箭體表面已經被燒蝕成不規則灰黑色的“颶風”。 自動控制著陸是一項簡單的技術,它很順利地高速進場并放下機輪,開始在跑道上滑行,米克林正要露出笑容的時候卻突然一歪,左側機翼擦到了跑道,然后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向左大轉彎,橫著一百八十度躺在了草坪里。 “……” 亞歷山大:“葉甫根尼,起落架太脆弱了。” 他一眼就看出了是一側起落架被壓斷導致偏航,這其實在預料之中,為了降低死重助推器的起落架設計的很小很輕便,強度的降低是必然的。 好在機翼不是刮到草坪,否則箭體就會旋轉著折斷,而現在看上去狀態還不錯,傾倒的時候速度較低,換換機翼和起落架還能用。 比起著陸系統,他更關心的是rd171mv復用的碳殘留問題。 米克林很快也想通了,這次試驗還是成功的,路線沒有錯,自滑翔回收不比垂直回收差,而且容易太多了。 他看向遠方的112號廠房,那個已經廢棄20年之久的航天飛機廠房廠房在15年前坍塌,壓壞了最后一枚能源號火箭以及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然后這個爛攤子就放在那里,最多被網紅偷偷混進去摸一摸。 上個月鮑里索夫局長爭取到了一筆預算開始修繕這個廠房并清理殘骸,希望在一年以后能夠重新投入使用。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