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好吧,擺件什么樣子?火箭還是飛船?” “都不是,統一定做的熊貓,拿月壤跟省政府換的,設計和制造都是他們做。” “……” …… 瓊州發射場。 3號工位總裝大樓里,一枚新遠三號火箭正在合上整流罩。 這一次它發射的載荷是前進號空間站的12個離心艙段中的一個生活服務艙段,長度44米,重量90噸。 又是一個單體巨型艙段,它的外形是橫截面邊長118米正方形的矩形艙段,內部空間極其巨大,用十字結構劃分為四個區域,但每一個獨立區域也有約5米的尺寸。 單單一個艙段就能提供970平方米的活動面積,足夠生活十名以上宇航員,實際上每個艙段的人員配置也的確如此。 內部的十字結構是后來加上的設計,如果沒有的話空間太大反而浪費,而且對方形外殼的抗壓設計也要麻煩一些。 6個生活艙,總共可以支持40到60人長期駐留,并且可以為每一個人都配備舒適的10至15平方米臥室,絕對是現階段難以想象的奢華享受。 不僅如此,生活艙還準備配置單獨的健身房、運動館、游泳池等各種娛樂設施,像臺風級核潛艇一樣在本應該最珍貴的空間里提供傲視同行的極致生**驗。 至于廚房、衛生間等更不用說都是標配,承接了一半服務艙設計的航天局自然也得知道生活艙的技術參數,同樣也部分參與了設計和提出了不少意見。 118米寬度的矩形艙段,這幾乎顛覆了研究員們對于航天器寸土寸金的刻板印象,按照研發需求堆上去各種設計之后居然還發現艙段里面空蕩蕩的,費盡心思尋找還能安裝上什么玩意。 這樣導致生活艙的造價從最開始預估的8000萬上漲到一億三千萬,不過對新遠沒有什么壓力,航天局付的錢差不多就足夠前進號的建造成本了,可以放寬成本控制。 實際上生活艙造價占比比較重的是三個接口,和輻條艙相連的得有一個大型接口,兩邊各自還有與聯通管道的接口,三個接口都是大尺寸,占了艙體制造成本的20%以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