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 “赫爾墨斯號?洛克希德是太空電影看多了吧?” 在功能艙也被新遠三號發射到軌道并與節點艙對接成功三天后,克萊爾終于收到了來自多個企業的離心式飛船設計方案。 第一個是洛克希德·馬丁的方案,那可厲害了,就是把去年上映的《火星救援》里面的赫爾墨斯號飛船搬了出來。 除了把核聚變離子推進器改成裂變推進,其余部分基本沒變,也是以軸向的多個節點艙對接組成主體,船體中部增加一個離心環,質量比前進號還離譜,4500噸重。 名字都照搬取了個“赫爾墨斯”,唯恐克萊爾想象力匱乏還附上了電影海報圖…… 克萊爾無力吐槽,再看看波音,這個就要務實一些了,簡單地說就是照抄前進號,12個互相連接的離心艙段,只是艙體設計根據阿美的火箭運力改了改,一千二百噸質量。 格魯曼,格魯曼有點敷衍,他們的方案是一個啞鈴型的飛船,長度150米,兩端有兩個大型構造物,分別是主發動機和生活艙。 飛船先用主發動機軸向前進加速到指定速度,然后關機,在姿態發動機作用下繞著自己的中心旋轉,以每分鐘2轉的速度,可以產生0.34g重力。 又看了幾家的設計,都還不錯,但克萊爾都有些不滿意,直到他看到了spec的方案。 克萊爾沉默了很久,一時間不知道說些什么。 馬斯克拿出來的,是星艦。 就是他之前展示的星艦,沒有旋轉重力環,卻可以產生1g重力,是所有方案里重力最強的,而且還可調節,能在0.2到1g范圍內自由選擇。 那么,這樣神奇的設計是什么呢? 首先,spec的登火方案是兩艘星艦一起,通過側面的對接口組合,然后在近地軌道加滿燃料和補給,組成重量約2000噸的組合體,可以攜帶5到15名乘員。 這個很好,沒有問題,近地軌道補給也能做到。 組合體,也就是并列對接的兩枚星艦也是先加速進入霍曼軌道,然后在接下來的7到9個月行程中,兩枚星艦分開,然后各自頭部的頂蓋打開,從一枚星艦里扯出特制繩纜與另一枚星艦相連接。 通過調整姿態,兩枚星艦就變成了頭對頭,之間的距離可以通過特制繩纜釋放長度調整。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