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謝廖夫擺擺手,“10億以下的項目,我自己決定,三個月時間,我們努努力,12月的時候讓我們的ks飛上太空,c級基地剛剛有空余產能,就讓他們來吧?!? …… “藍劍航天發射了第一枚液氧煤油可復用火箭青龍二號,據悉,青龍二號的回收leo運力達到了20噸,目前對外商業報價5700萬美元起。 這是我國中小型民營航天企業的一次巨大成功……” 8月23日,青龍二號火箭在九泉衛星發射場發射升空并成功回收。 這是國內除了新遠公司以外民營航天企業制造的最大火箭,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的火箭。 起飛推力870噸的中大型火箭,7臺液氧煤油發動機,可回收,怎么聽著有點熟悉? 除了7臺k120取代9臺梅林1d發動機,青龍二號可以說就是plus版的獵鷹9號,外觀看上去都一模一樣! 而且作為光桿火箭,青龍二號一樣可以發展cbc構型的“重型青龍”,不回收的最大leo運力就達到了81噸,妥妥的超重型火箭了。 重型獵鷹需要不回收才能達到的60噸運力,重型青龍回收就能做到。 而且和獵鷹9不一樣,青龍二號首飛即回收成功,完美復刻了新遠當初成功的步伐,讓投資人心中大定,不那么急著馬上推動藍劍航天上市了。 在許多人歡呼鼓舞民營航天崛起時也有人發現了問題: 回收系統,買的;發動機,買的;就箭體是自己造,這怎么有點像各大手機廠商? 關鍵部件買回來自己組合,制造高技術含量的火箭,這能算自己研發嗎? 當然算,而且大家很樂意。 青龍二號3.5億元的國內報價馬上就接到了單子:航天局準備年底進行天舟二號,上面已經決定了就用青龍二號。 如果老是用新遠的火箭顯得有點那啥,但要是雨露均沾那么航發委就可以出面說是蹄質改革,優化產業結構,精簡航天局任務了。 而且3.5億對航天局來說真不貴,比不能復用的火箭便宜多了。 畢竟長七那離譜的構型,9臺k120還要整體回收,載荷系數確實低的可憐,但是航天局沒停,打算繼續下去,而且即將首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