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六百三十七章 新解(續)-《逆水行周》


    第(3/3)頁

    但工商不同,雖然也需要合作,但更強調分工,不需要大家聚在一起,譬如有了蒸汽抽水機,就不需要那么多人澆地,這些人,可以去做別的事情。

    文章作者認為:家國一體,王事等于國事,但國事的構成變了,工商所占的比例大幅增加,百姓們要為工商而忙碌。

    家國同構,國的結構沒變,依舊是君君臣臣,家的結構也沒變,依舊是父父子子,但是,既然國事的構成變了,強調分工及合作,那么家事的構成隨之而變,強調分工及合作,不是理所當然的么?

    這種時候,還強調家庭要同居共財(合作),拒絕別籍異財(分工),那就是不利王事,形如刻舟求劍。

    看到這里,徐文遠放下放大鏡,呆坐半響,再拿起報紙繼續看下去。

    他認為沒人可以挑戰家國同構的觀點,而現在,挑戰者確實沒有挑戰這一觀點,反倒是運用這個觀點,對細節給予新解。

    然后反推過來,論述國事變化,家事也得跟著變化。

    作者在文中對農桑和工商的生活狀態做了區分,進而闡述同居共財和別籍異財的特點。

    同居共財就是大家族聚居,子孫們一起生活務農,一起照顧祖父母父母,族人之間相互協助,一起對抗天災,這就是農桑時代的日常生活特點,總體而言強調合作。

    但是,如今工商大興,糧價布價持續走低,靠種地的收入,已經無法維持一個大家庭的開支,所以需要別籍異財,家族成員相互分工,適當合作,才能更好的生活下去。

    長子(或嫡長子)長孫(或嫡長孫),留在家鄉,守著土地祠堂,守著祖父母父母生活,盡孝。

    其他成員,可以在家務農,也可以外出務工,乘著工商業大興的東風,在別處安家落戶,靠著務工所得,一樣能過上不錯的日子。

    再把一部分工錢匯回家鄉,讓父母過上好日子,吃得飽,穿得暖,這也是孝順。

    有了子女,可以送回家鄉讓父母幫忙照顧,既讓父母含飴弄孫,又解了自己后顧之憂,情親不斷。

    如今郵政發達,又有電報,親人之間的聯系方便許多,即便分居各地,也能相互照應。

    朝廷挖運河修鐵路開山辟石修官道,又清剿賊寇,保境安民,水陸交通越來越便利,越來越安全(相對),外出務工定居的家庭成員,逢年過節依舊可以很方便的回到家鄉。

    家人團聚共敘親情,族人們一起祭拜祖先,灑掃祖墳,祠堂香火不斷。

    家庭成員們即分工,又有合作,雖然別籍異財,但親情依舊,怎么能說家庭就此瓦解了?

    文章作者認為即便時局大變,但家庭依舊在,孝悌未曾變,兄弟族人間若關系好,分居各地一樣會相互幫忙,若關系不好,即便住在一起,除了終日橫眉冷對,又能好到哪里去?

    家事如此,國事亦如此,文武百官為天子牧守四方,若是忠心耿耿,即便身處邊疆也會忠于王事,若為鷹視狼顧之徒,身處京師天子腳下,也會興風作浪。

    作者舉例,三十多年前,大象二年,貴為國戚的楊逆身處京師卻謀朝篡位,同為國戚出鎮在外的蜀王(蜀國公)卻能力挽狂瀾。

    這個例子不正好說明,聚居還是分居,并不是區分忠孝與否的唯一標準?

    家國同構,國尚且因為住在一起的親人不孝(不忠)導致差點傾覆,家,難道就能避免么?

    徐文遠看完整篇文章,外面已是夜色深沉,他看看燒得只剩小半截的蠟燭,又看看手中的報紙,良久,長嘆一聲:果然是新解...

    對方的反擊,依舊重申家國同構,也沒有對忠孝一體進行辯論,只是讓讀者們認清楚一個事實:蒸汽機火輪船火車電報出現,一切都不一樣了。

    朝廷不可能放棄以蒸汽為動力的交通運輸,以及放棄各類新式機械,所以,需要大量的人離開土地離開家鄉,涌入大都會城池商埠,從事各類工商業活動。

    這樣的事實和發展趨勢,決定了一味強調同居共財已經不合時宜。

    想要維護同居共財反對別籍異財的人們,要么解決至少兩百多萬人的就業問題,維持日行千里的交通運輸能力,維持瞬息萬里的消息傳遞能力,要么..

    接受現實。

    因為交通便利,郵政電報發達,大家庭由同居變成別籍,不代表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就此消亡,孝悌依舊在,家庭成員之間,之前關系好的依舊關系好,之前關系疏遠的依舊關系疏遠。

    所以,民律出,忠孝亡的說法,是自己嚇自己罷了。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州县| 河曲县| 南部县| 博爱县| 沐川县| 高密市| 乌拉特后旗| 微博| 柞水县| 茂名市| 开江县| 巴青县| 普兰店市| 民县| 广西| 门源| 诸暨市| 新巴尔虎右旗| 孟连| 柳州市| 宁夏| 宜都市| 连州市| 崇礼县| 阜阳市| 屏山县| 定日县| 邢台市| 芜湖市| 监利县| 中宁县| 突泉县| 翁牛特旗| 营口市| 闸北区| 抚松县| 垫江县| 交城县| 丽水市| 绍兴市|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