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 《板》《蕩》-《逆水行周》
第(2/3)頁
但是,若不務正業,成日里想著出家,大規模興建佛寺、剃度僧尼,以至于影響國力,那就是不務正業,搞出禍事又有什么奇怪的?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亂世中君王都活活餓死了,尋常百姓的日子又能好到哪里去?
按照二劉以《板》、《蕩》為例的解釋,梁武帝不得善終、梁國百姓家破人亡,最大的原因,是梁武帝身為君王卻“不務正業”。
至于佞佛,確實削弱了梁國國力,但不是直接原因。
二劉的說法倒也簡單:佛教不是治國之道,也配挨罵?
為何梁國會有太清之難?
一,因為臣不忠。
都督京師諸軍事的蕭正德,打開建康城門引狼入室;勤王軍主帥柳仲禮,坐擁數十萬兵馬,卻在建康外圍按兵不動,眼睜睜看著叛軍圍臺城,無動于衷。
又有大量梁國文武投靠侯景,是助紂為虐。
二,因為子孫不孝。
父親、祖父被困臺城,梁國皇子、皇孫們表現各異,有人想要勤王救駕,但更多的人卻擁兵不動,想要漁翁得利:借叛軍之手害死父親(祖父)、太子,自己好有機會繼承大統。
三,因為兄弟不悌。
國難當頭,梁國宗室不思御敵,反倒兄弟鬩墻,相互攻伐,視手足如寇仇。
以上三條,但凡梁國宗室、官員做好一條,縱然佞佛導致國力衰退,又能有侯景什么事?
蕭正德不開建康城門,侯景叛軍急切間攻不破建康,就只能流竄別處,惶惶然如喪家之犬。
柳仲禮若不是作壁上觀,侯景叛軍又如何能夠從容圍困臺城數月,以至于最后得手?
若梁國宗室齊心協力,果斷合兵馳援建康,心中有鬼的柳仲禮面對宗室諸王,敢對建康作壁上觀?
勤王兵馬四面合圍,侯景叛軍不要說圍城,就連自保都難。
臣不忠、子孫不孝、兄弟不悌,太清之難的發生,和佞不佞佛有什么直接關系?
實際上,梁武帝的“失”,在《板》、《蕩》二文里就能找到“影子”。
二劉的總結,讓大帳內氣氛為之一變,數月來為“護教”多方奔走的蕭瑀,對兩位授業恩師的“仗義執言”幾乎要喜極而泣。
然而就在這時,那個令他厭惡至極的身影又跳出來了。
太史丞傅奕作為史官,當然有資格在此時參與講經論史,此刻,針對二劉的總結,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
他認為,梁國君臣、宗室在太清之難的表現是臣不忠、子孫不孝、兄弟不悌,就是因為大家沉迷佛教,只顧著修來世,無所謂今世的忠、孝、悌,故而行事肆無忌憚。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都县|
红安县|
锡林郭勒盟|
榆社县|
芮城县|
蕲春县|
遂川县|
台东县|
上思县|
开化县|
志丹县|
石阡县|
寿光市|
上杭县|
特克斯县|
惠安县|
清新县|
南汇区|
安塞县|
星座|
宾阳县|
荣成市|
台南县|
临朐县|
衡南县|
比如县|
乌鲁木齐县|
凤山县|
米脂县|
黔南|
桐庐县|
阿拉善右旗|
台安县|
三明市|
海安县|
襄垣县|
福海县|
祥云县|
台江县|
青浦区|
九龙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