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翌日,皇后尉遲熾繁在行宮召見英國公楊濟,楊濟因為如今領了差遣,負責美洲作物果玉米的栽培工作,所以人稱“玉米使”。 其實楊濟一開始被人訛傳為“御米使”,后來經過解釋,大家都知道了“玉米”一詞。 然而因為帶回來的美洲玉米其“真容”過于磕磣,許多人都不看好這一作物在中原的栽培前景。 尉遲熾繁知道玉米,其實她對玉米不感興趣,今日之所以召見楊濟,當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先是大概問了一下玉米的情況,得知這種原產于美洲的作物耐旱,又能在山地種植,做驚訝狀。 又問起有司如何選育玉米,以及選育玉米的成果最快多少年能夠看到,一番感慨之后,話鋒一轉:“英國公,不知佛家典籍里,是否記載著玉米這種作物?” 楊濟即便不是人精,也和人精差不多,聽到這里,當然知道皇后想說什么,但他不好裝聾作啞,必須做出正面回應。 “回殿下,微臣不才,平生所見佛學典籍,其中未見玉米或類似作物的記載。” “況且,此物自古未見于中原、西域、天竺、南洋,想來和佛家并無瓜葛,若輕易和佛家典故聯系,恐怕會惹來陛下詰難。” 尉遲熾繁聽到這里,明知故問:“哦?為何英國公如此說?” “殿下,陛下當年治理地方,常見佛門敗類以佛學術語欺詐百姓,所以素來厭惡把什么東西都和佛門扯上關系。” 尉遲熾繁做不平狀:“唉,天下間確實有些許敗類玷污佛門清譽,然而這不過是極少數人的惡行,如何能說佛門藏污納垢呢?” “殿下說的是,臣也以為如此,而陛下,也時常這么說。” “嗯?英公曾聽陛下這么說?” “是的,陛下常言‘瑕不掩瑜’,佛門出了敗類,那就把敗類清除即可,若以此為由要滅佛,那就過了。” 尉遲熾繁懷疑楊濟是在糊弄她,卻不好說破,只能揣著明白裝糊涂:“可是,為何陛下看了《梁書》之后,忽然有感而發?” “殿下,梁武帝不顧民生疾苦佞佛,又寵溺宗室,使得國內隱患重重,后來引狼入室,為太清之難(侯景之亂)發生的原因,陛下想來是要發人深省,故有感慨。” 尉遲熾繁反復暗示:“可是,陛下似乎對佛門多有不滿...”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