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改制-《逆水行周》
第(1/3)頁
朝會在繼續,端坐御座的宇文溫,手里拿著一份資料,聽著玉階下,出列朝臣的發言。
按照改制方案(初稿),一級行政區名為“道”,全國共劃二十道,是為:關內道(包括關中、峽州地區及河套地區,囊括了黃河中游幾字形內的區域,以及河東的蒲州地區),治所在長安;
山西道(太行山以西、黃河以東,含河東、代朔地區)、河北東道(主要是永濟渠以東的河北地區,含幽燕地區)、河北西道(太行山以東、永濟渠以西河北地區);
遼寧道(遼東、遼西地區,還有未來擴張的遼北地區)、山東道(泰山周邊、青齊之地,還有諸如海參崴這種海外飛地)、河南道,淮南東道(淮南東部以及江南蔣州);
淮南西道(淮南西部,及原黃州總管府部分州)、江南東道(除蔣州之外的三吳地區,以及后世福建大部地區,還有隔海對望的臺州)、江南西道(彭蠡湖地區,含大庾嶺南麓地區)。
廣南東道(原廣州總管府地區,瓊州,以及部分后世福建地區)、廣南西道(桂、邕、容三總管府地區)。
南海道(原交州總管府地區,南洋東部的呂州,以及未來擴張的南洋地區)、荊湖北道(主要是荊襄地區)、荊湖南道(主要是洞庭湖地區)。
劍南道(蜀地及南中)、山南道(梁州、利州地區)、黔中道(后世貴州地區)、隴右道(隴右、河西走廊地區,包括河湟谷地)。
與此同時,長安及東都洛陽以及黃州西陽設“府”,與道同級,是為:
京兆府,轄長安及周邊地區,治所在長安。
應天府,轄洛陽及周邊地區,包括黃河北岸河陽地區,治所在洛陽。
承天府,轄黃州及鄂州地區,治所在西陽。
所以,全國政區分為二十道、三府,共計二十三“塊”。
考慮到防止地方勢力做大的需要,政區劃分的原則,既考慮了傳統地域概念,又要實行“犬牙交錯”,讓各政區之間的邊界不完全按地理走勢劃分,以避免某些“道”有關起門來割據自立的可能。
譬如,劍南道就不能管轄梁州、利州這兩個門戶,所以梁州和利州地區獨自劃分為山南道。
同理,廣南道就不能管轄大庾嶺南麓地區,這個門戶劃歸江南西道管理。
軍、政合一的總管府取消了,取而代之的道、府,設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使司并駕齊驅,互不隸屬,分管民政、治安、監察職能。
三級政區長官,依次為: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泰县|
普定县|
平阳县|
安西县|
隆安县|
浦江县|
时尚|
林周县|
安福县|
出国|
五台县|
浦县|
特克斯县|
宁化县|
铜梁县|
合肥市|
荣昌县|
唐海县|
凯里市|
丹东市|
昆明市|
理塘县|
青川县|
松原市|
大英县|
济宁市|
昌宁县|
唐河县|
阜宁县|
鄂州市|
应城市|
孟州市|
兴业县|
岳西县|
东乌珠穆沁旗|
醴陵市|
汾西县|
钟山县|
万年县|
靖边县|
诏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