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三百四十二章 吃!-《逆水行周》


    第(1/3)頁

    汽笛聲聲,濃煙陣陣,黃河上火輪船穿梭著,南岸碻磝津,商旅云集,南來北往的人們,經由碻磝津渡過黃河,前往各自目的地,碻磝津南一里外的碻磝城,由此成為過往旅人的落腳處。

    自元魏時起,便有“河南四鎮”之說,這四鎮均位于黃河南岸,自西向東為洛陽(金墉)、虎牢、滑臺、碻磝,稱為黃河防線要害,為兵家必爭之地。

    如今南北一統,天下太平,昔日黃河防線上最東端的要地碻磝,現在已是重要商埠之一。

    來自黃河中上游地區的貨物,在碻磝津卸下,然后向南北輸送,亦或是順流而下抵達黃河入海口,在港區裝上海船,運往南洋或者遼東。

    又有來自遼東或外洋的海船,趁著夏秋之際河水大漲,由海入河抵達碻磝,卸下大量遼東特產及海外奇珍異寶。

    作為水路要津,津、城合一的碻磝,這十余年間發展很快,常住人口和城池規模都在快速擴大,讓第二次來碻磝的宇文士及感慨著“日新月異”。

    從長安出發到濟州探親的宇文士及,在洛陽乘船順流而下抵達碻磝,前來迎接的家仆早已備好馬車,載著宇文士及往不遠處的碻磝城而去。

    卻未入城,繞城而過,沿著官道往南走。

    宇文士及之兄宇文化及任濟州刺史,得知弟弟過來,特地在州治碻磝城外莊園做好安排,為弟弟接風洗塵。

    馬車行駛在平坦的官道上,走出數里遠,宇文士及看著窗外景色,不由驚嘆:‘碻磝城外竟然種有如此之多的棉花?’

    “三郎君,正是如此。”陪著宇文士及同坐一輛車的老仆答道,“如今棉花、棉布熱銷,各地紛紛將麻田轉為棉田,畢竟麻布賣不起價錢,而棉布炙手可熱。”

    ”先停一下,我要看看。“

    老仆看看懷表,確定時間充裕,拉響鈴鐺,馬車緩緩停下。

    宇文士及下了車,站在路邊,舉目遠眺。

    天上,大雁東南飛,官道上,商旅們來去匆匆,道路兩旁籬笆內是一望無際的棉田,田中碧綠已為一片雪白覆蓋,朵朵棉桃綻放,宛若點點白雪。

    此時日上三竿,采摘棉花的人們默默勞作著,無論男女都頭戴草帽,手上戴著手套、袖套,腰纏布袋,一個個彎著腰,在棉田里忙碌。

    摘棉花的人群里,不乏兒童的身影,成人摘棉花需要彎腰,但兒童不需要,無論男童女童,同樣戴著草帽、手套,拎著布袋,將摘下來的棉花放進袋子里。

    老仆見三郎君饒有趣味的看著棉田,適時在一旁解說。

    秋天是農忙時節,大家本就忙得團團轉,但如今多了棉花要收,所以濟州各地出現季節性的用工緊缺現象,家家戶戶但凡還能動的人,白日里全都出動,要么收莊稼,要么摘棉花。

    即便是小孩子也不例外,因為無論老少,摘一斤棉花都是兩文錢,所以許多無地的平民家庭,父母帶著兒女一起到棉花種植園摘棉花。

    一個三口或四口之家,一天能摘將近一百五十斤棉花,這就是三百文錢的收入,雇主還包吃住,忙上一個月,雖說腰都要累斷,卻等同于凈賺九貫錢。

    九貫錢對于普通家庭而言,可是不得了的收入,如今糧價、布價(麻布)低,賺了這筆錢,足夠確保過個好年。

    但對于種植園主來說,每斤棉花兩文錢的采摘成本,匯集起來讓人心疼得滴血,每畝棉花田的棉花產量平均有五百斤斤,花在摘棉的成本,就是一千文。

    如有三百畝棉田,那就是三百貫的采摘成本,還不算給摘棉工包吃住的開銷。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胜县| 鹤壁市| 鸡西市| 高唐县| 潢川县| 德格县| 兴隆县| 巫溪县| 横山县| 新巴尔虎左旗| 哈尔滨市| 庆城县| 高碑店市| 若羌县| 嵊泗县| 塔城市| 额尔古纳市| 阿合奇县| 通道| 喀喇沁旗| 定陶县| 荣昌县| 成都市| 金溪县| 冷水江市| 武隆县| 焦作市| 甘南县| 苏尼特右旗| 阳西县| 全南县| 南康市| 南川市| 徐闻县| 古田县| 讷河市| 璧山县| 新闻| 武宣县| 桦川县| 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