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陽光明媚的上午,熱鬧非凡的廣陵城,熙熙攘攘的市集,一家家米店正在銷售來自交州的稻米,借助東南風北上的大海船,這幾日內據說給廣陵運來了將近五十萬石稻米,使得揚州本就低得可憐的糧價又低了幾許。 身著便服的徐蓋,此時正在了解米價,他只是隨意問了幾家店,就覺得后背涼颼颼的:今日米價,交州精米二百文一石。 至于粗米,不好意思,海運來的交州稻米甚至扶南稻米,全都是脫了谷殼的精米。 徐蓋看著一家家生意興隆的米價,無力感油然而生,兩淮地區的“本地”稻米,精米的售價至少要六百文一石,這些舶來的交州米、扶南米,即便分銷兩淮各地后得攤上運費等成本,最終售價也比“本地”稻米低很多。 不僅揚州,青徐各地因為有沿海港口的緣故,隨著春夏之際交州米、扶南米的大規模輸入,糧價必然持續低迷不可能再漲回去了。 河南、兩淮,東面有舶來米的大規模傾銷,西面有荊襄以及漢沔所產大米的傾銷,又加上織造司的布匹傾銷,再過上十來年,傳統莊園真的活不下去了。 徐蓋看著熱鬧的米店,想起自家的莊園,又想起自己看過的南洋貿易公司業績報告內容,不由得對交州的“商品糧”愛恨交織。 交州地區氣候炎熱、雨水充足、日照時間長,所以交州的稻米可以做到一年兩熟或者兩年三熟,自從天子(時為西陽王)收復交州,就為交州的發展定好了方向。 交州要作為甘蔗(蔗糖)的產地,也要作為“商品糧”的產地,所謂“商品糧”就是以作為商品銷售為目的而種植的糧食。 歷經將近十年的發展,交州主要地區水利設施愈發完備,所以糧食產量逐年大漲,大量的交州“商品糧”,連同扶南國出產的稻米,經由海路輸入廣州,又繼續向北輸入福州,然后抵達明州、揚州。 甚至再往北,抵達淮口、瑯铘,直到萊州。 而每當東南風起時,隨著海船抵達揚州的貨物,還有蔗糖、海外香藥及各類奇珍異寶,讓人目不暇接。 揚州廣陵當南北大沖,百物聚集,本就是東南大鎮,如今愈發繁榮起來,豪商云集,個個家財以十萬貫計。 看著繁華程度不亞于長安、洛陽的廣陵城,徐盛想起了蕭梁時文學家殷蕓所著小說中的一段文字。 《卷六吳蜀人》: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愿為揚州刺史,或愿多資財,或愿騎鶴上升。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