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守御山河-《楚臣》
第(1/3)頁
“……自古以來,未曾聞將帥惜命而能使將卒奮勇殺敵者……”
“……本侯身為皇子,受父皇托付統軍鄧襄,當有守御山河之責,豈能因憐惜己身,就退守高地,坐看將士用命,以血肉之軀以擋梁軍刀鋒?要是如此,本侯與漢水東岸那些聞風而降的叛臣降將,又有何異……”
“……本侯留在淅川,心有與淅川城及八千大楚將卒共存亡之志,不敗梁軍,絕不南撤。杜卿當勉力守住襄州城,在襄州城部署,皆要以守城御知為要、為先,靜待父皇從金陵派兵來援、共潰梁軍……”
“……切勿以本侯在淅川為念,即便梁軍強攻淅川,襄州兵馬亦不得倉促往援淅川,亂我軍陣腳……”
“……倘若淅川不守,本侯命該于鄧襄之地魂歸山岳,能得以葬身滄浪漢水之畔,本侯也心滿意足,與杜卿及鄧襄諸將無關……”
“……杜卿與諸將守住襄州,于我大楚社稷便是千古大功……”
襄州城防御使府的議事大廳內,杜崇韜端坐長案之后,一字一頓的將楊元溥遣返襄州所派軍使的回函,讀給大廳內濟濟一堂的將吏聽。
杜崇韜宏亮的聲音在大廳里回蕩,諸將吏滿臉愧色,都不敢直視杜崇韜炯炯有神的虎目。
梁軍南下,棗陽守軍及粗壯民夫,逾一萬四五千人,罔顧軍令,于擅自東逃隨州途中,第一時間就被梁軍精銳伏擊殺得大潰、尸骸遍野、血流成河,馬循、馬融等一干將領生死未知。
此時,棗陽外圍被攻陷的城塞,右前部逾一萬五千兵馬,最后僅鐘彥虎所部沒有跟潭州兵馬同行,出棗陽城東撤,在漢水江灘堅守到襄州軍來援,最終撤出八百名殘卒。
之后隨州城為梁軍所偽裝的潰逃兵馬騙開,兩千守軍沒能支撐一個時辰,就被瘋狂涌進來的梁軍精銳騎兵殺得片甲不留、血流成河。
萬余梁軍馬步兵在棗陽草草集結,之后沿大洪山西麓,似滾滾洪流南下,奔襲郢州城下。
敵騎初至,怯敵畏戰的郢州刺史夏爽,更是第一時間獻城投敵。
郢州所屬石城、柴湖兩縣守將頗有骨氣,閉城不降,但奈何縣兵戰斗力太弱,僅守一天,兩城就被梁軍攻陷,兩城內的軍民上萬人,慘遭梁軍屠殺。
之后,郢隨兩州其他觀望的城池,皆無膽守城、望風而降,梁軍不到四天內,就連陷漢水東岸十數座城池,數十萬楚民落入梁軍的控制之中。
而當時停留在郢州城附近的數十艘戰船以及兩千多水營戰卒,也因為夏爽的投降沒有來得及撤出,要么戰死或被俘,要么直接投降梁軍。
梁軍得以迅速派出五千馬步軍,自郢州城西側的石城渡,渡過漢水,進入漢水西岸的石門山。
石門山位于襄州南部、平州北部,乃是荊山東麓的余脈,也是襄州經漢水西岸南下前往荊州的必經之路。
只要保住石門山不失,襄州城便算退路不斷。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杂多县|
阳朔县|
六安市|
太保市|
阳山县|
临沂市|
泊头市|
泾阳县|
剑河县|
长宁区|
仪陇县|
会泽县|
青田县|
荃湾区|
友谊县|
平远县|
昭苏县|
佳木斯市|
镇巴县|
抚顺市|
庆元县|
温州市|
北安市|
江阴市|
茌平县|
三门峡市|
镇宁|
甘洛县|
射洪县|
建水县|
佛冈县|
阿鲁科尔沁旗|
阳西县|
赣榆县|
新绛县|
台北市|
浦县|
宿迁市|
皋兰县|
始兴县|
凉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