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時間都去哪兒了》!
黃璨璨在包廂里,看到這里,不由感慨:
“誰能想到,這么精彩的小品,就是為了這碟醋(歌)包的餃子!”
小潘同學承認道:
“蘇老師牛逼!比起你的作品,我之前準備的本子就是一坨屎!”
蘇哲立即安慰他:
“別這么說,你寫得挺好的,上春晚都沒問題。”
小潘同學立即接梗:
“太過分了,不帶這么侮辱人的。”
黃璨璨:……
“你們尊重一下我的工作單位好不好?”
眾人大笑,在歌聲中舉杯,慶祝成功。
他們沒有感受到任何emo,只感到無比的興奮。
但他們沒想到,成功比想象中更加猛烈——
【快看蘇哲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笑死我了!】
【笑死?這么感人的歌曲伱笑死?】
【催淚神曲,你都能笑出來?】
【不是那首歌!是蘇哲的小品《時間都去哪兒了》!】
【蘇哲什么時候演過小品?】
【小破站拜年紀!我發你視頻!】
微信、微博和短視頻軟件中都出現了錄屏視頻,讓無數人轉發。
三者相加的渠道,比春晚更加恐怖。
而通過這些渠道觀看小品的觀眾,又恰好能看懂包袱,正好是目標群體。
這投放可太精準了,華夏大地上,立即響起無數笑聲。
有人在飯桌上拿起手機,和親戚家人們一起觀看;
有人在拜年時,將視頻一起發送,附言“這比春晚好看多了”;
有人投屏到電視上,讓父母一起欣賞;
……
于是,在拜年紀結束的半小時后,熱度迎來了高峰。
微博熱搜——
#蘇哲《時間都去哪兒了》#
#蘇哲為什么沒上春晚?#
#金句:再刷五分鐘?#
#小破站《拜年紀》#
這些甚至壓過了春晚原本的熱搜。
依舊有人在討論春晚,但都是吐槽,而在吐槽后,又會加一句:
【看看蘇哲!春晚不羞愧嗎?】
【在看完狗屎一般的春晚后,再看蘇哲的《時間都去哪兒了》,怨氣被凈化了。】
【過年能看到這么好的小品,有了以前過年的味道。】
【可蘇哲為什么沒上春晚?】
無數人為蘇哲打抱不平。
但也有人說:
【幸好蘇哲沒上,否則最后的結局一定是,蘇哲扮成某釘出現,讓小潘同學幡然領悟,向領導道歉,加班加點地完成稿子。】
【你是懂春晚的!蘇哲還得變成反詐等正能量軟件,最后變成電話,給父母打電話,回家包餃子!】
【被你們說惡心了,那蘇哲還是別上春晚了!好好的小品,別被糟蹋了。】
【哎,這才叫過年的感覺嘛!就像以前一樣。】
這一波猛烈的熱搜,瞬間打懵了康裕龍。
他萬萬沒想到,蘇哲在一個小小拜年紀上的節目,熱度竟然比春晚都高!
更可惡的是,春晚剛解釋了,淘汰蘇哲是因為要平衡語言節目和歌舞節目的數量,他就靠小品上了熱搜。
這還怎么解釋?
“但你這個小品除了好笑,有什么教育意義?什么意義都沒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