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二百四十二章:肅氏度量衡新規-《大魏宮廷》


    第(1/3)頁

    『Ps:誰說我不想還清欠債啊,問題是這兩章相當難寫啊,光是查找資料就花了大概碼三個章節的時間,更別說完善構思,毫不夸張地說,這一章的工程量,最起碼也抵四五章。要不是為了貼合實際,真不想寫這種需要明確數值的章節。』

    ————以下正文————

    所謂度量衡,指的就是用于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統稱標準。其中,用于計量長短的器具稱之為『度』,用于測定計算容積的器皿稱之為『量』,而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則稱之為『衡』。

    而昨日,趙弘潤首先確定了『度』的標準,雖然沿用的仍然是舊有的『1丈=10尺=100寸=1000分』的規定,但事實上,因為精確了『一尺』的標準,因此,它與大魏原先采用的舊尺制,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

    而在規范了『度』的標準后,趙弘潤并沒有順勢規范計算容積的『量』,而是先選擇先確定『衡』,即重量,因為在他看來,規范計算容積的『量』這個標準,是度量衡中最讓他頭疼的。

    至于說到規范重量單位,趙弘潤自然不會選擇他記憶中的『千克』或者『克』,一來那是舶來品,二來,魏人根本不能理解什么叫做『克』,因此,他仍然打算采用舊制的『兩』與『斤』作為重量的基本單位,而他要做的,只是在此基礎上加以規范。

    據趙弘潤所知,古人最早采用『絫』、即黃米作為實物的標準,規定『十絫為一銖、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簡單地說,一斤約等于是3840粒黃米的重量。

    但是這回,趙弘潤并不打算采用舊有的規矩,原因就在于,舊有的重量單位換算過于復雜、累贅,不利于計算。

    因此。在考慮了一陣后,趙弘潤選取了大魏境內越來越常見的稻米作為實物的恒定標準。

    首先,他先叫冶造局的工匠們,利用最簡單的杠桿平衡原理制作了一只木質的托盤天平秤。然后取來一只足夠裝240粒稻谷的小布袋,先用天平秤稱出這只小布袋的重量,用那些稻米作為計量單位。

    隨后,在那240粒稻米中減掉等重于那只小布袋的米粒,得出了『両』的重量。

    而在此之后。趙弘潤并沒有選擇『一斤十六兩』的換算方式,因為在他看來,這種復雜的計算方式不利于日后他們冶造局計算大批量的物件重量,也不利于他日后推出十進位的乘除,因此,趙弘潤決定,將『一斤』的重量,恒定為『十兩』。

    這種新的斤制,即日后冶造局率先采用的『肅斤制』,由于所選擇的稻米約比黃米重一倍左右。因此,一肅兩幾近相當于二舊兩,不過,因為肅斤制采用的是十進制,因此,一肅斤并不到一舊斤的兩倍。

    但不可否認,無論是在肅斤制新規下,無論是肅斤還是肅兩,都要比舊有的斤兩制重得多。

    可遺憾的是,在場的人。絕大多數均不能理解趙弘潤為何采取稻米作為衡量物,也不能理解他為何將斤兩的換算規定為十倍,而并非是原先的十六倍。

    在此之后,趙弘潤又規范了『鈞』與『石』的重量。規定『1石=10鈞=100斤=1千兩=1萬錢=10萬銖』,在這個新規下,一肅兩約等于舊一兩的2倍,一肅鈞約等于舊一鈞的2/3,但一肅石則約等于舊一石的5/3。

    『注:附舊新斤制對比。注意,都是約值!!』

    『原:銖0.65克、錢3.7g、兩15.6g、斤250g、鈞7500g、石30000g』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口市| 正宁县| 思茅市| 涞水县| 岳普湖县| 镇宁| 郸城县| 阿荣旗| 岑巩县| 林口县| 北流市| 崇义县| 星座| 鹤峰县| 徐水县| 凤阳县| 玉山县| 贵州省| 中阳县| 望谟县| 温州市| 增城市| 岳普湖县| 芮城县| 长沙县| 宜君县| 花莲县| 杭锦旗| 文安县| 金华市| 漠河县| 罗田县| 重庆市| 汾阳市| 南木林县| 马龙县| 长兴县| 阿巴嘎旗| 沈阳市| 时尚| 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