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太興八年,春。 漢中南鄭。 李典站在漢中南鄭府衙大堂之中,背著手,看著大堂正中的那個席位,沉默了許久。他剛剛和張遼交接完畢,然后今天又是親自送張遼出城三十里,然后才回到了城中。 從現在開始,李典便是算是漢中的一號人物了。 在陰山之時,他不過是一城之守,而現在,則是一地之主了。 雖然說漢中之地并不能算是很大,并且是屬于一個中轉的地界,是作為川蜀和長安之間的轉運樞紐,但是對于李典來說,卻意義重大。 李典緩緩的走上前,坐下,然后將自己的腰背挺直了一些,目光之中流露出了一些難以描述的神色,似乎有些感慨,也似乎是有些欣慰,或許也間雜了一些回憶…… 李典第一次要站出來,承擔全家全族老小的責任的時候,他還不滿十八歲。 曹操治下的軍人體系,就李典認知,他是在第三檔的。當然,第三檔并非是最低的,畢竟還有等外品,瑕疵貨…… 因為是第三檔的,所以李典難以融入曹軍的核心體系之中。 若是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往下看,曹操為了打破士族官僚系統挾制,確實是大量吸收了寒門和普通子弟充當官吏,在文管體系當中和士族官僚進行對抗,但是在軍伍之中,曹操卻恰恰相反,有著非常森嚴的等級制度。 第一檔的,自然就曹氏中軍。 這一檔之中,包括中領軍,中護軍,以及驍騎、游擊將軍。這些原本算是漢代雜號將軍的頭銜的,因為伴隨著曹操勢力的壯大而成長起來,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軍事結構。簡單來說,這些中字頭的將軍未必能有多么強悍的武力,但是首要條件必然是忠誠。不僅僅是軍區副司令以上級別必須是宗親或者心腹,中下級軍官也是有大量的譙沛人。 第二檔則是在曹操早期就跟著的募兵。 歷史上的五子良將,基本上都是這一檔。張郃作為袁氏兵卒的帶鹽人,于禁接鮑信的班是泰山兵的新話事人,張遼手里捏著呂布曾經的并州軍,徐晃擺了楊奉一道成為白波賊新主,樂進則是曹操早期募兵練兵的重要小能手。 募兵制在加上私兵制,使得五子形成了相對的卡位狀態,泰山兵只有泰山派系將領才帶得動,并州兵也只有并州人才能指使,這使得寒門將領根本晉升不上去。曹操在中后期的時候,不知道是因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還是覺得第二檔的將領已經威脅到了第一檔,便是開始慢慢的下手了,一直到了曹丕上位之后依舊是打壓不斷…… 當然這種打壓,也造成了更為惡劣的后果。 當然這個五子的第二檔和第三檔之間的界限并沒有那么明確,畢竟五子的概念是陳壽提出來的,但是很有意思的一點是陳壽也不認同李典,沒有將李典列入五子其中,這似乎也說明了一些什么問題,要不然五子改成六子,算是多大點的事? 第三檔的,就是李典等人了。甚至李典還有些被列在了第三檔的偏下的位置上。 第三檔之中,主要的都是職業軍人。大部分都是毫無牽掛的,隨時都可以送死的那種,比如歷史上的典韋一類的,可以隨軍作戰,但是基本上是不可能單獨統領某方面的大軍。 這其實也是曹操對于士族豪強的限制…… 李典號稱能文能武,但是這也正是被曹操所忌憚的。 曹操不希望他手下的兵卒將領,能和士族豪強尿到一個壺里面去,所以第三檔的職業軍人,基本上就是攔截這些豪強大戶的防御線。即便是突破了第三檔,也有第二檔的五子擋著。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文官和武將結黨的可能。 當然,這不是說李典在曹操之下沒統領過軍,而是說李典絕對不是曹氏夏侯氏的核心軍事體系當中一員,而且作為李典,他也不可能真的拋下李氏家族上下老小,然后跟著曹操義無反顧的去賣命。 在歷史上的李典,基本上就類似于于忠心版的臧霸,他既有士族文官的性質,也有地方豪強武將的資本,所以他不被曹操文武兩方所完全接納,完全信任。李典對這一點也很清楚,所以在歷史上他自己提出來舉家遷到鄴城,主動接受監控。但就算是如此,李典依舊沒有逃脫被算計的命運,合肥一戰,成就了張八百,但是死了一個李曼成。 而現在…… 李典長長的呼出一口氣。 當下幾乎就是他的夢想照進了現實。 文能治國武能安邦,這是大漢許多士族子弟的夢想,李典自然也不例外。 雖然說漢中一地并不能算是很大的地盤,但是至少是一個不算是太小的郡了! 這個漢中郡和當年所謂離狐郡比較起來,相差可不是一點半點了。并且當時曹操讓李典擔任離狐郡太守的時候也沒什么好心思,主要還是為了讓李典供應糧草,若是沒有一個太守名頭,怎么好名正言順的提要求呢? 曹操確實是敢于用人,但是也同樣用得很狠。 相比較之下,驃騎大將軍的用人環境,就讓李典感覺到了什么才是社團,呃,企業文化…… 李典的家人族人陸陸續續的遷移到了關中之后,逢年過節都會收到驃騎大將軍特意讓人送來的過節禮物和親筆感謝信!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