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斐潛帶著黃忠走到洛陽城最大的一家醫館,這一家醫館是淳于氏開設的,已經是好幾代的人了。 據說開這家醫館的淳于氏,其祖上是大名鼎鼎的淳于意。淳于意,臨淄人,因曾任齊太倉令,故而又稱“倉公”。曾拜公孫光、公乘陽慶等名醫為師,學習黃帝、扁鵲的脈術。精于望、聞、問、切四診,尤以望診和切脈著稱于世。 因為其人品格高尚,不愿做貴族奴仆,先后拒絕了越王、膠西王、濟南王、吳王、齊王的征召,甘愿長期在民間行醫。 由于不事權貴,被富豪羅織罪名,誣陷入獄。 淳于意的小女緹縈上書漢文帝,為父申訴不白之冤,愿以身贖父,文帝哀其心意感人,遂赦免了倉公。班固有詩贊曰:“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后來倉公淳于意死后,淳于氏就一直秉承著淳于意遺留下來的訓斥,不是成為達官貴人的專屬醫師,而是更注重為普通的民間百姓看病治病,幾代人一直堅持不懈,在洛陽有極好的口碑。 斐潛帶著黃忠,站在排隊看病的一行人之后。 這也是淳于氏的規矩,若不是急癥,就必須按照先來后到的次序進行就診,雖然這個規矩滿足不了達官貴族高人一等的自我滿足感,但是淳于氏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奉行著,從未改變。 坐堂的醫師有兩位,一位年齡較長一些,大約是五十多歲的樣子,雙眉之間似乎因為是長時間習慣皺眉,有了一個深深的皺紋;另一位較年輕,三十多歲的模樣。 大部分的患者都是由年輕的醫師進行診斷,年老的只是靜靜的看著,極少說話。顯然是年輕的醫師已經是出師了,作為師父的年老者只是坐鎮一下,把把關而已,大部分還是讓年輕的醫師來決定。 時間不長,就輪到了斐潛和黃忠兩人,年輕的醫師抬頭看了看斐潛,又看了一眼黃忠,皺起了眉頭,眉毛的樣子竟然和旁邊的年老者一模一樣…… “二位可有何事?淳于氏祖訓,天下病患,一律平等,非急特癥,恕不外診。”原來年輕的醫師習慣性的用“望”字一訣對斐潛和黃忠兩人進行了初步的診斷,發現這兩個人都看起來沒有什么病癥,那么既然沒有病又前來醫館,多半又是不知道淳于氏的規矩之人要求出診什么的,故而先將淳于氏的祖訓將在了前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