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90章掩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 一說到名教,朱允還是有些認知的。 所謂名教,并不是西方的宗教,而是以“正名分”為中心的封建禮教。 是為了維護和加強封建制度而確定的,對人們的思想行為所設置的一整套行為規范。 名教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封建統治的基礎。 沒有名教,就沒有家天下。 皇帝輪流座,明年到我家。 老朱緩緩說道:“方孝孺,黃子澄,齊泰以及天下的讀書人,他們忠于的,其實不是咱老朱家,而是名教,是天下讀書人的利益。” “只要你注意維護這一點,你就無數忠于你的人,源源不斷的為所用。” “記著,你可以殺他們,可以打他們,但一定不能去觸犯名教之根本,一定要做出維護讀書人利益的樣子。” “你如今已有才名,有聲望,這便是立身之本。” “你之前說大明真正的危機,在文官而不在勛貴,說得既對,也不對。” “勛貴是真的會起兵造反的,你需要時刻注意這一點。” “但文官不一樣,你只要用“名教”將他們束縛,他們就反不了。” “否則,他首先就會被自己所在集體拋棄,被其他文官拋棄。” “即使他們人數再多,遍及整個朝堂,但他們想要挾皇帝,都只能以大義的名分,而無法明目張膽的造反。” “你只要牢牢把握這一點,就能對他們生殺予奪,如籠中鳥一般,任你起落。” “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人,他們在儒林中的威望很高,是如今天下讀書人的帶頭人,你用他們,就是給天下讀書人做一個榜樣。” “表明咱老朱家,看重讀書人。” “不過,你也無須忌憚他們。必要的時候,你若想殺,就可以殺之,再換一批人用就行了。” “只要大義的名分還在,天下讀書人還認你在維護他們的利益,那便沒有任何問題。” “記住,有名教,才有忠臣,你才有人可用。” “若沒有名教大義,你將無人可用。” 聽到這里,朱允仿若被驟然點醒,瞬間明白過來。 后世都以為東林黨誤國,文臣誤國。 正是因為他們,才導致大明的局勢每況愈下,直至亡國。 但回過頭看,東林那群人,說破天也就是敢嘴巴上批判一下朝廷。 真讓他們造反,再借他們一百個膽子也不敢。 或者說,他們罵歸罵,但還是要為朝廷辦事。 若是造反,都不用皇帝出馬,他們自己內部,就會先將這個人拍死。 文官死諫,拿名分來要挾,就是他們唯一能做的事情。 但皇帝對他們要打要殺,又十分容易。 后世有學者評論說,華夏古代沒有西方那種掌權的宗教,但儒家又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西方宗教的作用。 西方的君主,需要尊崇或者信仰上帝,信仰宗教。 而華夏的皇帝,則需要禮敬孔圣人,推崇儒家。 本質上,這也是一種神權。 而君權和神權的關系,則構成了整個統治的基礎。 說白了,就是神權使君權得以神化,并為政權的合理合法提供神秘主義的解釋。 君權為神權提供政治上的庇佑,并對神權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和保護。 君權神授,奉天承運。 儒家本質上也是一種“神權”。 只不過,不像西方有“教皇”這種人間代表,儒家只有死去的圣人,只有一個“大義”的牌位。 如此一來,也決定了儒家會始終屈于君權之下,為君權所用。 當然,兩者之間,處理的事情,又有些不同。 在世俗事務上,天子乾綱獨斷,儒家的臣子,很難做出任何有效的干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