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趙駿回到驛館后,就讓人去兩浙路轉運使衙門把柳永的資料調過來。 他其實知道同時代很多詩詞名人,如蘇軾、柳永等等。 但他從未主動去尋找過這些人。 一來早期他自己也忙得團團轉,沒工夫四處去找。 二來無親無故,你主動去找人家,人家估計也會納悶你到底想干什么。 三來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找到了。 然后呢? 這群人因宋詞而偉大,在中華文明當中,留下璀璨一筆。 但也僅此而已了。 如果你喜歡唐詩,恰好穿越到唐朝,去看看李白無可厚非。 喜歡宋詞,人在大宋,有機會見見蘇軾也挺好。 問題在于雙方之間也就是崇拜者與偶像見個面,總不能時時刻刻跟在對方身邊吧。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人生軌跡,趙駿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因此有機會見一面就見一面,要是沒機會的話也不強求。 跟柳永就屬于沒機會見面。 趙駿上次來江浙,柳永正在睦州當團練推官,并且還正處于三年任期結束,北上回汴梁審官院流內銓磨勘,與趙駿完美錯過了。 所以確實巡視天下的時候沒有見著。 不過這次柳永卻是主動找上門來,倒是讓趙駿沒有想到。 傍晚時分,驛館大堂內,趙駿正在看一些兩浙路皇城司衙門給他送過來的公文。 便在此時,江大郎進來興奮地說道:“知院,柳三變來了。” 連江大郎都知道柳永的名聲。 “讓他進來。” 趙駿吩咐道。 “是。” 江大郎便出去招呼。 片刻后柳永進來,向趙駿局促地拱手行禮:“下官見過知院。” 趙駿并沒有和顏悅色,而是說道:“柳三變的大名我是如雷貫耳啊,今日總算是見到了。” 柳永慚愧道:“下官些許薄名,入不得知院耳。” “呵呵。” 趙駿笑道:“伱的名氣還是很大的,我也時常看你寫的詩詞,不過我有個問題想問你。” 柳永忙道:“下官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如今正是新政時期,各地官員應該各司其職,你既然是定海鹽監,怎么出現在了杭州?” 趙駿皺眉問道。 這涉及到了官員的原則性問題,還是必須問問。 要是被他遇到了不盡職的官員,哪怕對方是大名鼎鼎的柳永,也不能包庇不是。 柳永忙不迭回答道:“知院有所不知,我們這鹽場雖比一縣,卻不歸本地州府管,而是發運使衙門管。” “哦。” 趙駿恍然大悟,想了起來。 確實是這樣。 比如楊告之前的職務就是淮南江浙荊湖制置茶鹽礬稅、都大發運使、提點鑄錢事。 這茶、鹽、礬是專營,所以由專門的衙門負責。 柳永笑道:“畢竟這鹽乃是國之大計,因而下官每個月都要來杭州一次匯報公務,今日也是恰好在發運使衙門匯報,聽說知院來了,才斗膽前來獻詩。” “原來是這樣。” 趙駿便露出笑容道:“以前確實有這個規定,不過考慮到路途遙遠,各地發運使衙門都是三月一報,沒想到新政下來之后,倒是嚴苛起來了,你坐吧。” “謝知院,這詩詞集?” “拿過來我看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