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馮紫英在青檀書院一直呆到了天黑才離開。 除了指點一下昔日的同學們學業外,他更多的還是單獨和這些同學們聊了聊,當然也少不了官應震和周永春二人。 許其勛和孫傳庭二人不必說,在書院里這二人與馮紫英關系會最密切。 宋師襄和傅宗龍雖然關系不如許孫二人,但也算是相當密切了,只不過這二人一個在年齡上要比馮紫英大幾歲,一個則是原因因為有些意氣之爭而放不下面子,所以雖然到后期密切起來,算起來要比許孫二人要略遜。 宋師襄這邊,馮紫英覺得日后此人應該是還是可以走方有度的路徑,刑部或者都察院、大理寺應該更適合此人,所以馮紫英也有針對性的談了一些話題,宋師襄也很感激。 傅宗龍這邊要更有針對性一些,比如西南流土之爭,傅宗龍本來就就是昆明人,自然對那邊情況比較了解,所以在軍務上也很感興趣。 這兩年的努力,馮紫英覺得這幾位的水準應該都有長進,下一科應該更有把握了。 回到家中看到門房上一大堆帖子和禮物,馮紫英也覺得頭疼。 這開海之略的確如同觸及了一個巨大的馬蜂窩,各方勢力都動了起來,涉及到利益牽扯寬泛,誰先誰后,誰上誰下,都不好說。 就像馮紫英和許獬所說的那樣,現在大家心里都沒底,都是從頭開始,那么誰能占據先機,甚至后來居上,都存在太多不確定性。 也許隨便朝廷中那位臣工的一句話就能改變一個地方,一個家族的命運,而馮紫英雖然論資歷論品軼在朝廷算不上什么,但是他身份太特殊了,開海舉債就是他首先提出來的,甚至很多框架也是率先提出來的。 雖說現在是戶部和兵部主導提交給內閣商議,但是在很多問題上,戶部和兵部不太清楚或者拿不準的肯定還是要詢問馮紫英的,所以如果能先結下這份善緣,留下一個印象,哪怕此次未必能派上用場發揮作用,但在下一次呢? 更何況馮紫英如此年輕就被朝廷諸公所看重,日后更是前途遠大,結下這份善緣,也算是為以后打下基礎。 馮紫英看了看這些帖子,既有來自蘇金陵、寧波、龍游、洞庭、徽州、福建、山陜、兩廣商幫會館的,也有一些就是某地某家直接送的拜帖,比如龍游余氏、胡氏,洞庭翁氏、王氏、許氏,福建林氏、李氏。 送來的禮物也是五花八門,從筆墨紙硯到綢緞茶葉,從琉璃瓷器到藥材土產,而且這些禮物的價值都很好的掌握了一個度,多在三五十兩銀子之間,既不夸張,但也價值不菲。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