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太圣二年九月,中華帝國內閣經過二個月的籌備,按照皇帝馮云山的要求,下達了國家第一個五年發展計劃,包羅了帝國的方方面面。 計劃中列出,從太圣三年開始,到太圣八年,這五年中,帝國中央以興辦軍事工業、發展銀行金融和鐵路交通為基礎,各地官府以推行實業為中心,興辦廠礦和輕工業,輔助以配合交通建設、興辦教育、農田水利等一系列的措施,大力發展地方建設。 整個五年發展計劃中,主要列出了八項發展任務。 一,大力發展軍事工業。 由國家出資,分別在廣州、福州、上海、登州設立四大船政局,引進西洋機器和技師人才,學習西方制船技術,大規模制造軍艦。廣州原本有了長洲造船廠,已初具規模。其他的三處船政局,要求在二年內建成大型造船廠,三年內建成配套廠,并達成投產。 除此之外,在圣京、廣州、上海、武昌四地各設立一家機器制造總局。這四大機器制造總局,以已有的廣州機器局為模板,擴大為機器制造總局,按規劃,不但為各地的機器母廠,幫助其他各實業工廠制造生產需要的機器,主要的目標,還是四大軍火工廠生產基地。 每家機器制造總局下,又設立汽爐廠,汽錘廠,機器廠,熟鐵廠,步槍廠,火炮廠,木工廠,鑄銅鐵廠,精鋼廠,火藥廠,子彈廠,炮彈廠,火箭廠,動力廠等十余家工廠,雇員超二萬人以上的規模,實現制造槍炮、彈藥、機器,還設有翻譯館、設計研發局等文化教育機構。 四家機器總局負責人為督辦,還有兩到三名副督辦。每家機器總局下面的十余個分廠各設立總辦和協辦,負責管理各分廠。 其他的附屬配套原材料,就近采購。因此,單單這四大制造總局,便能拉動附近的一大批小工廠應運而生,形成一張巨大的軍事工業產業鏈。 二,發展農業。 按馮云山的意思,他并沒有因為要推廣工業化,就忽視農業。因為他知道,即便是在一百多年后的后世,社會發展到了那種地步,國家還是始終將農業放在第一位。“無農不穩,無糧則亂!”這是后世的名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