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寧波府城自明朝修葺完整,出于防倭需要,城墻修建遠比一半府城牢固。墻高2.5丈,基寬2.2丈,上寬1.5丈,周長2215丈,延袤18里;有6道城門,東有靈橋門、東渡門,南有長春門,西有望京門,北有永豐門,東北有和義門,設吊橋于西、南2門。城上有樓46座,雉垛近四千,警鋪六十余個,單輪城防,實在是嚴密無比。 可惜的是,城內的滿清官員和清軍將領,見洋人都急匆匆地跑路,而整個浙江除杭州紹興外已經大部分都被討虜軍攻陷,心知寧波城就算再堅固,也遲早要破,早沒了死守之心。 寧紹臺道員兼寧波知府張景渠、兵馬提督陳世章和鄞縣縣令劉國觀于當天深夜,不約而同地分別從西面城墻處縋城出走,逃入四明山中。 次日,城內的清軍現主將和知府不在了,頓時大驚,更加沒有了對抗的心思,在游擊將軍布興有的率領下,打開靈橋門和東渡門,迎接討虜軍進城。 原本城高墻厚的寧波城,猶如兒戲般,幾乎沒一槍一炮,便被圣國收入囊中。 譚紹光又帥了甲九師六千將士,出兵集仕港、古林一線和鄞江百梁橋一線,分頭襲擊駐扎在那的四明山鄉勇,分別擊潰不知死活,還盤踞在大嵐的吳方臨、大雷的汪孝鎬、樟村的李鍔和應廷璋這三股人數過千的團練武裝,三天時間,將寧波周邊清理一遍,再無敢反抗的鄉勇。 而寧波城內鄉紳富戶無數,紛紛逃入早已人去樓空的江北英法租界區里,三江口邊的兩座教堂內,更是人滿為患。 6順德得知后,命甲十師中參謀出面,宣講圣國的政策,又張貼《圣國田畝制度》等相關文告,懲處城內混混惡棍,嚴肅軍紀,一時間城中百姓開始安定下來,甚至開始期待。 攻占寧波城后,6順德和譚紹光領著討虜軍四處征討,從6路相繼攻克慈禧、鎮海兩縣。 可憐的鎮海城郊的招寶山威遠城的炮臺,號稱浙茳第一炮臺,聲名威遠,炮口對準奉化江的入海口,可此次未曾射一炮,便落入討虜軍手中。 譚紹光占領鎮海城后,來到招寶山頂的威遠城,看見最大的一門大炮竟然銹跡斑斑,譚紹光撫摸著這門幾乎可以塞下自己腦袋大的大炮口,心中感嘆,如此雄偉的火炮,竟然淪落至此,毫無無用武之地,也是滿清無人了,否則,不致于這么輕松地攻陷。 只是,他永遠不可能想到,就是他撫摸的這門生銹的大炮,在一百六十年后的一個五一假日里,突然了一炮,將他最為崇拜的圣王,送到了這個時代。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