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9章 繁麗之地-《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2/3)頁
“后真定一帶又有蝗災,百姓又借債貢賦,積至銀一萬三千余錠。史天澤傾其家資,其屬下官吏也爭相效法,代償債銀。他又奏請以中戶為軍戶,上下戶為民戶,按貧富定賦額,獲準后布告諸路為定制,官民皆感其恩。”
“蒙元在初定中原之事,真定境屯駐蒙古軍隊數(shù)萬人,其騷擾百姓,伐桑蹂稼,民深受其苦。為此,史天澤奏請光獻太后將蒙古軍徙居嶺北,使得真定成為中原生產(chǎn)恢復最快、人口最多、治理得最好之地。”
“看來世人傳言稱‘花花真定府,錦繡太原城’,所言不虛啊!”趙昺聽他們的介紹后,點頭道。
“陛下也曾聽聞過此言!”陳識時道,“在我朝與蒙古聯(lián)手滅金后,按照所議‘破蔡州,地歸我朝,民則歸蒙古’,汴梁和鄭州百姓多居真定,便有‘故都遺風’之說。也因此真定時有民十三萬余戶,二十四萬余口,元初置總管府統(tǒng)御十一州,又在此設置織染提舉司和紗羅兼雜造局、管領諸路打捕鷹房納錦等戶總管府,使真定空前繁盛,人稱皆有賴史天澤在真定開府之故!”
“真定絲織自唐便設有織造院,我朝也在此設場院織錦,金時又設有凌錦院,掌管織造常課匹緞之事。而今宮中亦常常采購,價格不菲啊!”趙昺指指隨處可見的桑林道。
“陛下所言正是,真定的織造業(yè)的繁榮,使得各地客商不絕,還有許許多多的色目人商人帶著馬幫和駝隊從這里經(jīng)過或在這里經(jīng)商,又促進工商業(yè)也得到發(fā)展,城中商鋪林立,瓦市諸多,商賈大商云集,若是毀于戰(zhàn)火,實在有些可惜!”陳識時輕嘆口氣道。
“可能正是因為商賈眾多,他們擔心自己積累的財富毀損,才力勸史氏請降,免得這繁麗之地成為廢墟,百年榮光毀于一旦。而史格也許不想失去家族經(jīng)營數(shù)代的地盤,成為真定被毀的罪人!”馬端臨言道。
“史氏確與蒙元其他漢侯不同,他們之前從未奉仕于金和我朝,而是起于鄉(xiāng)間的豪戶。史天澤其曾祖史倫,因筑室發(fā)土得金而有財,逢金季亂世,建家塾,招學者,納豪士,濟艱困,以俠義著稱,在河北諸郡組織清樂社四十余個,每社近千人,成為地方上一大豪強。其祖父史成硅、父親史秉直,均繼承家業(yè)家風,其在歸附蒙古以后則一心相隨到底。”趙昺言道。
“而史天澤的確有過人之處,其多謀善斷,量敵用兵,主張攻心為上,力戒殺掠。臨大節(jié),論大事,能以天下之重自任。侍元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四十以后始折節(jié)讀書,尊儒重士,推進漢法,稱得上一代奇才!”
“嗯,陛下此言中肯!”一直旁聽的徐無難言道,他在皇帝身邊也有幾年了,很少聽到其稱贊敵國之人,可見陛下對于史氏所為還是贊賞的。可能這也是一向對北地漢人豪強世家持強硬態(tài)度,卻對史氏請降十分慎重,沒有一口回絕的原因吧。
“史天澤在真定開府,治理軍政,教行俗美,時和歲登,四方遺老咸往依焉。若滹南王公、遺山元公、敬齋李公、頤齋張公、西庵楊公、條山張公,問學文章之富,言論風采之肅,豈維時政有所裨益,而搢紳儒者皆仰賴其聲光模范,以致文風之盛遠勝京師……”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丘市|
商都县|
荔浦县|
巨野县|
龙海市|
伊春市|
奉新县|
隆德县|
齐河县|
固原市|
图们市|
金昌市|
车致|
长垣县|
文山县|
德清县|
凤庆县|
汾西县|
巧家县|
汝州市|
黄龙县|
抚松县|
广丰县|
疏勒县|
锡林浩特市|
库尔勒市|
黎川县|
甘南县|
枣阳市|
从化市|
恩施市|
平南县|
苏州市|
县级市|
武胜县|
三亚市|
大冶市|
海宁市|
丘北县|
河池市|
含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