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1章 背道而行-《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3/3)頁
第四項是“遏糴有禁”——遇上災荒,各地州縣就“環視壁立”,禁止本地糧食出境,他認為這種地方保護主義只會加重災情。第五項是“抑價有禁”——遇到災情,官府就出面壓制市場上的糧價,甚至直接由官府制定很低的糧價,這種事不能干。
在趙昺看來“抑價有禁”一條,可謂卻是大逆不道。平抑物價是歷朝歷代在賑災中常用之策,以防止商賈惜售,導致物價飛漲,百姓無錢買糧,從而加重災荒。其卻反其道而行之,遭到否決也就不稀奇了,但他對此另有解釋:
“比年為政者不明立法之意,謂民間無錢,須當籍定其價。不知官抑其價則客米不來。若他處騰涌而此間之價獨低,則誰肯興販?興販不至則境內乏食。上戶之民有蓄積者愈不敢出矣。饑民手持其錢,終日皇皇無告糴之所……若客販不來,上戶閉糴,有饑死而已耳,有劫掠而已耳。可不思所以救之哉?惟不抑價非惟舟車輻湊,而上戶亦恐后時,爭先發廩,而米價亦自低矣。”
大意就是:以前的為政者不懂,認為民眾沒錢,須由官府出面壓制糧價。卻不知官定糧價后,別處糧價高,此處糧價低,商人自然不愿意再將外面的糧食運來。外糧不再進來,境內就會缺糧。境內越缺糧,家中有積蓄的富戶為求自保,就越不敢把自家的糧食拿出來。
于是,饑民們手里拿著錢,卻找不到可以買糧食的地方,要么餓死,要么去搶劫。反之,如果不抑制糧價,外面的糧食不斷進來,境內的富戶也敢把糧食拿到市場上,糧價就會很自然地降下來。
其中還說,自己在走訪中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饑荒年份,有余糧的富戶,并不愿將糧食賣給本地民眾,反與“外縣牙人”做生意。究其原因,仍然在于上面對米價的壓制。
政策的本意雖是“存恤細民”,想要幫底層民眾一把,但卻造成周邊地區米價高于本地的狀況,有糧的富戶不愿賤賣糧食,民眾找富戶加價購糧,富戶又怕違反政策被人告發。所以,最后只有外地來的糧商能從他們手里買到糧食,本地民眾反陷入更深的饑荒。董煟說,如果我們不壓制糧價,考慮到運費、人情等因素,富戶們自然會優先選擇將糧食賣給本地民眾。
另外在奏折中還言:“凡販米客商逐貴去賤,本不待教而喻。凡米價貴賤,視被災淺深:災淺者價貴,災深者價必尤貴。若必限定到某處糶賣,不可改移,假如沿途米價更貴于所報往賣之處,則此地之饑困必更甚于彼地。”
“客商不敢違法而擅賣,貧民嗷嗷待哺,必欲強買,竊恐爭奪搶攘之患,更必叢生矣。大凡米價騰貴之地,一遇客商輳集,價必稍減。此地稍減,又爭往他所。聽其自便,流通更速。若價昂既不敢賣,價減又不得不賣,商賈用本求利,必視此為畏途而觀望不前。”
大意是:糧商們追求利潤,是很自然的事情。而米價的貴賤,又與災情的深淺直接相關,災情輕的地方米價比平常貴,災情重的地方則尤其貴。運米沿途出現米價更貴的地方,往往也就意味著此地的災情更嚴重,但糧商已由官府指定賣米地點,不敢違法賣米給他們。
這些災民嗷嗷待哺,為求活路定要強買,武力沖突必然層出不窮。其實,米價高漲之地,糧商蜂擁而來后,米價必然會降低。這里糧價降低了,糧商又會跑去別的地方。官府不強行指定地點,讓他們自己干,效果會更好。
但如今的政策,導致糧商在糧價上漲之地不敢賣糧,在糧價下降之地不得不賣糧。糧商們是拿著本錢去求利的,如此兩難之下,他們的選擇將會是觀望不前、不再從別處買糧食運過來,災民的狀況也就會更慘……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都县|
上思县|
英吉沙县|
和田市|
凤庆县|
仁寿县|
望都县|
厦门市|
广水市|
余姚市|
珲春市|
保德县|
奉节县|
邵阳县|
铜梁县|
昂仁县|
张掖市|
沈丘县|
龙陵县|
泰顺县|
广昌县|
当阳市|
汉沽区|
安陆市|
昌乐县|
大余县|
商丘市|
关岭|
吉安市|
商水县|
敦煌市|
民县|
金寨县|
开江县|
隆昌县|
墨脱县|
乐都县|
泰兴市|
蛟河市|
胶南市|
西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