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1395章 順勢借勢-《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1/3)頁

    趙昺‘摘指’完朱熹,好像還不過癮,接著說道:“朱文公在被彈劾之后,他并沒有進行堅決的駁斥,而是上書認罪,這其中有人說是為了保存有用之身,得以完成其著作;也有人說定有其事,否則為何認罪;還有人說完全是污蔑之言,有不得已的苦衷才認罪。但吾以為不論真假,其一旦認罪便坐實其過,即讓皇帝失去了庇護其的理由,喪失了實現理想的機會,也讓門人子弟受到了牽連,實是不智之舉。”

    “唉,這也許就是命數!”王應麟能說什么,只能嘆口氣道。

    “陸象山也是這個毛病,吾對他們敢于直言上諫的勇氣,亦是十分欽佩,但同樣是不知為官之道。”趙昺又言道,“淳熙九年,其被授予國子正的實職。上任之初,登門拜訪者甚多,其嫌頻繁應酬,難有閑暇,便閉門拒客。此舉看似清高,但是也將自己隔離,失去了宣傳自己理念,結交朋友的機會,使自己陷于孤立。”

    接著,趙昺又講了陸九淵在京中任職的幾件事。他即到太學講課,首講《春秋》六章,開宗明義地說明他自己的華夷觀點:華夏夷狄不可同日而語,中國貴而夷狄賤。中國可貴的是它禮義之邦的文化傳統。夷狄之所以“賤”,是因為其不知禮義,而是靠野蠻的武力侵略,因此縱然“盛強”,而最終禮義卻將無所措置,這正是“圣人之大憂”。

    趙昺以為這番言論便不合時宜了,因為孝宗皇帝在隆興北伐失敗之后,在內外政策上都轉向平穩。朝廷重視生產,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民和俗靜,家給人足,牛馬遍野,余糧委田,出現了天下康寧的升平景象。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呈現政治繁榮的局面。

    而陸九淵卻希望利用自己講課的機會,向學生宣傳華夏夷狄的區分、中國的可貴所在,借此鼓勵學生的愛國情感,以圖激發他們對收復失地和抗金的熱情。應該說愛國北伐都不錯,但是此舉卻有違當時的國策,有與朝廷對著干的嫌疑了。

    淳熙十一年,陸九淵迎來了面見孝宗奏對的機會。他寫了五篇奏札,將自己的理想及對朝廷上下局勢的政論見解向孝宗坦陳:

    第一札,講君臣相處之道。他指出孝宗用人不專,多所猜忌,君臣之間不能上下一心,至“臨御二十年,版圖未歸,仇恥未復,生聚教訓之實。”

    第二札,陸九淵提出了為政或政道的根本原則,即要有求道之志。他崇尚上古三代的太平治世,而三代之治的核心在于“道”,指出只有身體力行地遵循“道”,才能最終收到所謂“治世”。

    第三札,陸九淵專論知人的問題,把知人列為天下第一等大事,勸孝宗明知人之理,諳用人之道。

    第四札,陸九淵坦陳了自己對施政之法、治事之度的見解。再提心學的宗旨正是只要有求道之心,便會有求道之事,勸告孝宗應早定志向,但他又主張不宜操之過急,應循序漸進。

    第五札,陸九淵簡潔明了地對孝宗論述為君之道。認為“主好要則百事詳,主好詳則百事荒”。人主之職,在于知人用人,立求道經邦之志,而不是凡事親歷親為,要之過詳,這樣做只會令上下推諉,互相牽制。

    這次論對孝宗雖然被他屢次追問得無言以答,也不禁“贊嘆甚多”。朱熹也特意索札求觀,并稱贊不已,說“得聞至論,慰沃良深。其規模宏大,源流深遠,豈腐儒鄙生所可窺測。”可見這次輪對影響是很大的。但結果陸九淵遷承奉郎,品銜從八品。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首市| 阿瓦提县| 满城县| 灵川县| 晴隆县| 敦化市| 响水县| 五家渠市| 桐柏县| 巨鹿县| 邹平县| 沙河市| 浪卡子县| 山东省| 九龙城区| 黔江区| 昌江| 金溪县| 揭阳市| 凯里市| 白河县| 昔阳县| 静乐县| 普陀区| 铜山县| 灵璧县| 遂平县| 新泰市| 阳东县| 织金县| 抚州市| 阜新市| 商水县| 东方市| 宁国市| 清徐县| 乐亭县| 茌平县| 疏勒县| 曲水县| 双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