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1050章 看似廢話-《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1/3)頁

    如今公文滿案,還有這么多看似不相干的奏表要處理回復,趙昺的‘工作量’是大大增加,每天可謂是廢寢忘食,也讓身邊的人,尤其是幾個老婆心疼,但又十分不解。因為這些奏表都是未經中書,而是直接從地方送入宮中的,也就是說與大宋上奏的制度有違,且這樣事無巨細都要奏一下的樣子,在他人看來更像是小皇帝自找麻煩。

    不過究其根本這麻煩還真是趙昺自找的。當初他初到這個時代就趕上了這個天下大亂的時代,憑著自己的小聰明和‘特殊地位’拉起了一支隊伍,并逃到了瓊州。其中雖有像應節嚴和江璆及鄧光薦、陳則翁這樣進士出身的高級知識分子。也有如蔡完義、蔡喬、黃顯耀及莊思齊等這樣的小官吏及小地主出身的人,可更多的是出身軍旅和草莽及底層社會的人。

    用現代的話說就是隊伍的成分比較復雜,整體素質不高,尤其是文化水平普遍低下。不過在開始時并無什么影響,那時候人數少,大家又是聚居一處,有什么事情無論的公堂議事,還是私下里討論,基本無需動筆,即便行文也是簡單明了,就事論事,無非是用詞缺乏斟酌,看著有失文雅。

    但是隨著隊伍壯大,尤其趙昺繼承大統,行朝遷至瓊州,定府城為行在后,他也住進宮中。如此一來,大家見面的機會少了,且一切都正規起來,公文往來也亦要依照舊時的定制。隨遷而來的官員的文化素質要比帥府一幫人要高的多,且又多有官場經驗,這對他們來說不叫事情,對帥府一班人可就要了命啦!

    按照大宋的奏疏的規制,人臣對上行文須符合“奏議宜雅”的寫作要求,也就是要符合三綱五常的道德觀念和語言雅正的語體規范。于是公文作者要多引經據典,就是以此來表明自己所言援自古人,符合道統,起碼可以保證不出格,不失范,不容易被人挑剔或駁斥。

    同時在寫勸諫類文書時,常引用古訓良言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在道統的框架之內,符合“大道”。以此避免了君主有被冒犯之感,是柔而不犯的好方法。長久以往便形成制度,就如同最高指示一般,開篇必須要引用圣人之言,否則便無法成文。

    另外宋代文人推崇古人,喜歡引用古人經書中的語言來說明當下的問題,論證自己的觀點,這無疑更具有說服力,你的能力和學問總不能超越先賢,讓你無法駁斥。而作者也正是通過引經據典,援古以證今,是思不出位的構思方法,而使文章的論證無懈可擊,雖有‘綁架’之嫌,卻也達到了自己上疏的目的。

    由此大宋官場形成了固有的文風,公文大量引用經書,幾乎到了每篇必用的程度,儒家經書如《論語》《孟子》《周易》《尚書》《春秋》《禮記》《詩經》等都被反復引用。完全拋棄了漢代用經簡潔利落的特征,喜歡引用較長的文字,喜歡大量鋪陳,在說明同一論點時經常反復援引經文,同時對引用的文字大加闡釋、隨意演繹。

    還有一些作者為了翻陳出新,常常故意引用生僻的經傳語句,這就對閱讀公文形成了很大的障礙。總體來看,宋代公文的用經給人以繁瑣之感,同時也增加了理解公文的難度。這種用經方式弊端顯著,不僅有害文意,還妨礙公文的傳播。

    在趙昺看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公文作為實用文體,只有寫得淺切直白、干凈利落,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但是反觀宋代公文,其無節制用經的寫作方式,使得公文喪失了固有的價值,不利于公文效力的發揮。

    而從現實的角度來說,趙昺最直觀的感覺是看不懂。他前世只是個理工男,寫作水平本就不高,對古代典籍更是意趣寥寥,而這些奏疏在他看來都似名篇一般,其意深不可測,所以驟然接觸這么‘高深’的東西,為了防止出現誤讀,起初都是在幾位老師的輔助下完成的,而他弄懂后心里最大的感受就是廢話連篇。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至县| 西峡县| 同仁县| 宾阳县| 翁牛特旗| 翁牛特旗| 密云县| 凤庆县| 凤阳县| 荥经县| 冕宁县| 肇东市| 嘉义市| 义乌市| 加查县| 东乡县| 刚察县| 兴业县| 巩留县| 潼关县| 抚顺市| 靖安县| 昌都县| 海林市| 铜山县| 昂仁县| 林西县| 巫溪县| 广河县| 安吉县| 上蔡县| 徐闻县| 平远县| 湛江市| 屯昌县| 车致| 民乐县| 延长县| 荥经县| 天长市| 封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