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9章 皆有學問-《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1/3)頁
趙昺獲知敵軍已經加強三峽的防御后,在西征軍事會議上有針對性的提出‘水步共進’的策略,雙方交替掩護,利用水軍搭載的火炮提供火力支援,步軍攻城拔寨清除沿途堡寨保護航道,為水軍船隊的通過護航,以圖通過這段最為危險的水道。
文天祥在達到江陵與西征軍會合后,即可召開會議傳達陛下的旨意和定下的作戰方針,聽取西征軍的各項準備工作匯報,以便擇日進軍。會上眾將表示堅決執行陛下的命令,奪取川蜀,解凌霄城之圍。而文天祥也對西征軍的各項準備工作給予了肯定,一切似乎都按照趙昺的意圖在發展。
可在此后的軍事會議上,征西軍都統祁斌卻對皇帝‘水陸并進’的安排提出了異議。其以為從在一些險段,敵軍設有關隘,水軍船隊經過時極易遭到兩岸敵軍夾擊,而步軍此時再行攻擊將十分困難。且陸路通行十分艱難,難以跟上水軍,以他之意是步軍先行,一邊疏通道路,一邊攻城拔寨,掩護水軍船隊通過三峽險段。
祁斌的建議等于顛覆了皇帝的既定戰略,文天祥怎么敢擅自決斷,但他也沒有武斷的否定祁斌的建議,而是立刻召集熟知川蜀地理的軍民問詢,并派隨從到民間查訪,以獲得第一手資料。通過連續幾日的調查,他還真的發現實地與當初陛下所知還是有差距的。
趙昺看了戰報暗自嘆息,暗嘆自己是犯了經驗主義錯誤,心中大罵搜括來的那些地方志和游記中的記載也太不靠譜了,而事務局那些探子倒是盡心了,連有關傳說都搜集來了,但還是出了問題。
從江南入川的道路何時有的早就不可查,最早是世代居住在峽江兩岸的遠古居民,在沒有其他交通工具時通行往來,沿江走出了許多斷斷續續的人行道。數千年前,峽江中就流傳有大禹治水的故事。《淮南子·修務》曾云大禹,“決巫山,令江水得東過。”大禹治水,就是沿江而行。巫峽飛鳳峰下大禹接收神女天書的授書臺,即佇立于江水邊。
而“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早已為世人熟悉,人們在懸崖絕壁上鑿孔開道,鋪設木材,將沿峽江的小路連接。但由于地震、泥石流、滑坡、坍塌等原因,三峽沿江古道時斷時續。同時,也因為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三峽沿江古道在許多歷史階段得到過修治與延伸。
三峽沿江古道,主要是由人行道、纖道與驛道發展而來。為方便峽江兩岸通行,人們對古道進行了無數次整治與修理。由于峽江古道的復雜性,人們將古道按通行功能分為:纖道、驛道、人行道,又按著道路的結構特點分成:砭道、槽道、棧道。
峽江灘多水急,古代木船逆水而上,大型船隊若無纖夫拉纖相助,很難通過三峽天險,小型船只在遇到險灘時,亦需要盤灘起駁,靠船工和纖夫拉船才能平安渡過,纖道應運而生。因此三峽自有木船通行,峽江邊便有纖道存在。
有時纖道在無路的江邊沙灘石梁上,有時纖道利用了江邊的人行道。峽江地勢險要,中有大石沿岸矗立,犬牙交錯,水不能直流,行船極為艱難。纖夫在無路的巖石峭壁上拉纖,必須攀緣向前。為保證生命安全,減少拉纖危險,纖夫們會對常走的纖道進行挖鑿、壘石、鋪石、鑿眼等方式進行修治。
驛道,是古代封建王朝傳達政令、維持統治的交通道路。在古代,驛道的主要作用是人行、貨運、通郵、軍事通道。棧道指沿懸崖峭壁修建的一種道路,又稱閣道、復道。絕大部分修建于懸崖峭壁、絕壁湍流之上,鑿孔架木、在石巖上開鑿的臺階、小道。
“砭道”在方言中指山坡上的道路。這種砭道是人們方便行走的道路,如同魯迅在《故鄉》中所言:“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槽道是開鑿于峽谷區域絕壁或臨江絕壁上,形如槽一樣的通道。槽道一般向江面開口,當開口封閉時,也稱隧道。
不過這些道路最初的形式只是懸崖絕壁間零星的、斷續的、不完整的小道,供纖夫或行旅之人行走其間。但是趙昺從古籍中的記載獲知,峽江中的道路統治者或是商旅為了便于運載貨物,或是行軍,或是傳遞信息,皆對纖道和棧道及驛道進行修整。以他所知就有多次: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盟|
那坡县|
岑巩县|
民丰县|
龙泉市|
石家庄市|
正定县|
东乡族自治县|
敦化市|
靖西县|
普兰店市|
南澳县|
夏津县|
小金县|
吴桥县|
洛扎县|
旬阳县|
额济纳旗|
玉屏|
泗洪县|
玉林市|
鹿泉市|
宁津县|
龙陵县|
吴川市|
闵行区|
道真|
金阳县|
舒城县|
徐州市|
安徽省|
乌拉特前旗|
即墨市|
庆云县|
定南县|
疏勒县|
商都县|
深泽县|
桐柏县|
平湖市|
禹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