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1023章 馬說-《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2/3)頁

    在趙昺前世每當在電視上看到外國的閱兵或者馬術表演的時候,他往往會被那些矯健的騎士與高大的馬匹所吸引。因為在國內,是很少能見到如此高大的馬匹。即使前去內蒙等有著大片草原的地方去騎馬,見到的馬匹也經常是相對矮小的,有的馬匹干脆就和驢子差不多大。

    無獨有偶,抗戰時日軍所騎乘的“東洋馬”也以高大、健壯著稱,他們雖然身高不高,但是所騎乘的戰馬普遍都很高大,而“戴花要戴大紅花,騎馬要騎東洋馬”,更是反映了那個時候日軍所用戰馬的優異與珍貴。這些情況,也就導致了很多對于國產馬種的鄙視,以及中國古代騎兵實力的質疑。畢竟戰馬質量不夠好,騎兵的戰斗力也會大打折扣。

    然而,對中國古代軍事有所了解的趙昺卻知道,中國古代不缺乏重裝騎兵。如果沒有高大優良的戰馬,甲騎具裝自然無從談起。那么,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高頭大馬呢?趙昺到了這個時代,無論從現實的角度,還是前世的疑問都想解開這個謎。

    在解開這個謎之前,趙昺首先搞明白了關于馬匹的體格指標的兩個重要概念,那就是“肩高”和“掌”。一般像馬這樣的動物,測量高度時都以肩高為準,所謂肩高指的是馬匹從肩胛骨到腳的距離。而掌則是一個長度概念,傳統上經常以掌的單位來計量馬匹的身高,而一掌大約是多少,其實并沒有明確的尺度,因為每個人的手掌大小都不同,也就導致概念的模糊,他以為大約也就在十厘米左右,可也就造成馬的高矮難以說道清了。

    中國人使用馬匹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商代就開始將馬匹用來騎乘了。但是趙昺覺得憑心而論,中國本土的馬種并不算好。先秦時代大多以體型較小的蒙古馬為主。從秦兵馬俑中體現出的馬匹形象來看,此時中國本土的馬匹耳朵長、馬蹄小、馬鬃短、馬尾細、肩高較低。

    根據《周禮》的記載:“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經過換算可知,先秦時代中國本土馬匹的平均在一百三十八厘米左右,既為十四掌左右。而漢代時,禁止肩高十四掌上的馬匹出關,也可以做為例證。

    不過,我們都知道在西域周邊的中亞地區,卻有著優良的騎乘馬種,尤其是被稱為“汗血寶馬”的大宛馬,其與威名遠播的帕提亞重騎兵所使用的尼撒馬有著共同的祖先,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優良的馬種之一,平均肩高一般都在十五掌左右。

    著名的征服者漢武帝北擊匈奴,開拓西域,并從西域諸國引入了“烏孫天馬”和“汗血寶馬”,便極大的改良了中原地區的馬種。漢代戰馬的雕塑相比秦代馬匹雕塑耳朵變短,口裂、馬蹄增大,胸脯更寬,肩高也明顯增加,西域良馬對中國馬匹的改良效果由此可見一斑。

    此后,歷朝歷代,中原王朝都對馬匹的蓄養十分重視,他們清醒的認識到“自古有天下國家者,莫不以馬政為重,故問國君之富者,必數馬以對。”對于帝王將相來說,擁有一匹高大的寶馬良駒更是身份與能力的象征,還可以在戰場上獲得極大的優勢。無獨有偶,蒙古西征進入中亞后,也開始迅速的淘汰蒙古馬轉而使用中亞地區的良馬。

    那么,中國本土馬匹,在上個世紀明顯矮于歐洲甚至日本的情況是如何發生的呢?首先,現代歐洲以及日本的高頭大馬也并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這些高大的馬匹是在大約在17世紀之后,逐漸由人工選育出來的。例如現在世界一流的英國純血馬,就是自十七世紀中期開始培育的。抗戰時日軍所使用的“東洋馬”,其實也大多數都是從西方國家,特別是法國引進的。

    而在歐洲漫長的中世紀里,擁有數匹戰馬是騎士的標配,戰馬越多越好就越能彰顯騎士身份的高貴。行軍、打仗甚至打獵時,騎士們都有不同的坐騎。騎士比武時馬匹的表現更能決定勝負,這關系到獎金和裝備的贖金,所以騎士們總是挑選最好的馬匹參加比武,這也造成了歐洲歷史上馬匹育種業的繁榮。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县级市| 体育| 汝州市| 西乌| 防城港市| 老河口市| 宁蒗| 都昌县| 二手房| 阳谷县| 铁岭市| 西平县| 固原市| 嵊州市| 吉木萨尔县| 鄂尔多斯市| 板桥市| 信丰县| 文昌市| 安福县| 保康县| 夏河县| 临城县| 满洲里市| 延津县| 兴安盟| 民和| 确山县| 依兰县| 衡东县| 中牟县| 四会市| 重庆市| 广丰县| 郸城县| 鞍山市| 顺平县| 霍邱县| 无锡市| 女性| 韶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