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8章 非是易事-《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2/3)頁
作為后世來人,趙昺自然知道宋代以后的事情。說起來在這個時代正式歷代實施羈縻政策的一個轉折點,說起來卻有些戲劇性,完成歷史轉折的卻是同樣一直被中原王朝視為蠻夷的蒙古人,而使他們能夠實現對南疆蠻夷的統治的工具,居然是驛道。
在第二次蒙宋戰爭中,為了能夠避開長江天險,實現迂回到宋朝的腹背的戰略目標。忽必烈率蒙古大軍,自川藏交界地帶南下攻滅大理,將云南第一次置于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轄之下。為了使云南行省與內地相通,元朝先后修筑了通往四川的建都道、烏蒙道和通往湖廣的普安道三條驛道。
由于蒙元占領大理后將政治中心自大理遷往東部的昆明,一路東行、進入湖廣后,轉去往元大都的普安道地位愈加重要,而這條驛道,正好穿越了苗疆。至此才通過元朝修筑的驛道,南疆的整個風貌才最后進入中原王朝的視野。
蒙元在奪取南疆后,始采用‘土司制’對新占地區實行統制。土司其實也非正式官名,而是對類似官員的稱謂。在趙昺看來土司制同樣是脫胎于唐宋羈縻制度,當然也使得兩者有著相似性,又有著特別之處:
首先職位世襲,土官和中原王朝的諸侯王一樣,可以把職位傳給子孫,亦或是其他的親屬;其次土司在自己的領地內擁有比一般地方官更大的權力,在轄區內可自行任命屬官;再者土司在自己的領地內可以擁有一定數量的私人士兵、家丁和仆役,以維護自己的統治權威。
當然,朝廷對土司也不是毫無約束,除了名義上的稱臣外,土司對天子還負有其他義務。土司要同海外屬國的朝貢一樣向皇帝進貢,這也可視為維持兩者君臣之盟的一種形式。另外逢改朝換代之際,土司要向新皇帝宣誓效忠,得到新王朝的承認和印信,才能延續政權的合法性。
不過元代的土司制仍然不能視為成功,趙昺記的在元末紅巾舉義后,土司趁機擴張勢力,歸附地方軍閥或者干脆自立門戶,參與到元朝末年的群雄逐鹿當中。然而卻也因此惹了禍,因為土司在這次改朝換代的過程中表現的太過活躍,以至于被最后的勝利者朱元璋視為了獨霸天下的威脅之一。
在中原王朝眼中,治理苗疆的最重要任務,就是將語言不通、不受官府或地方土司管轄的‘生苗’,改造成通曉漢人語言、向官府或土司納稅服役的‘熟苗’,使苗疆成為開化之地。為達到這一目的,明清兩代都煞費苦心。
明朝建立后便利用西南地區的土司來征剿生苗、鎮守苗疆。而為了防范牽制土司,又在各個土司轄地周邊,設立密集的衛所、軍屯,形成犬牙交錯、相互遏制的局面。但到了明末,西南各衛所衰敗廢弛,明朝不得不大量征召土司轄下的土兵,以填補衛所虛空。可想而知,靠征用土司土兵來維持苗疆穩定,只會使土司挾苗自重,尾大不掉。
到了后來為了專注于抵擋來自北方的威脅,明朝只得徹底放棄征服苗疆的打算,竟然想到用一道邊墻,干脆把墻外的生苗隔離在外。于是在遠在長江以南的湖南西部地區,修起了一道南起湖南、貴州邊界的亭子關,北至湘西州古丈縣境內的喜鵲營,途經鳳凰、吉首兩大湘西重鎮,全長三百八十余里,縱貫整個湘西地區的長城。可見明朝的統治者是多么無奈,實現統制又有多難。
到了清朝,位于湘黔邊界,包括黔東南和湘西在內的苗疆,成為西南地區最后一片不受官府管轄的生界。歷代皇帝也是操碎了心,采用佂撫并舉,兩手都要硬的措施展開了征服。
雍正時,苗疆大員張廣泗曾建議:為學習漢文、參與科考的苗人學童特批生員名額,以示獎勵。乾隆時則有明文規定:不許生苗參加考試,以示對熟苗的優待。而應試的熟苗,須注明新民籍,既與漢人考生區別,又方便錄取時的照顧。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鲁科尔沁旗|
济宁市|
白朗县|
阿拉善左旗|
宁城县|
隆子县|
浦江县|
同心县|
大足县|
大石桥市|
洛扎县|
浦县|
新乐市|
会理县|
涞源县|
东平县|
乃东县|
元氏县|
滦平县|
莱阳市|
昌江|
汶上县|
天全县|
高尔夫|
乌拉特前旗|
从化市|
赤水市|
屏东县|
绥芬河市|
休宁县|
乐安县|
南投县|
龙里县|
大理市|
绥江县|
鄱阳县|
桓台县|
乌海市|
九寨沟县|
通山县|
武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