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792章 ‘曲解’-《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1/3)頁

    趙昺一直想通過系列的制度改革重新構筑大宋的國體,按說在白費待興之際是最好的機會,但是他發現難度之大不亞于在瓊州的吏制改革,那還是僅在小范圍內執行。而要想在整個江南大范圍的推開,就要面對更多的反對者,且政權更迭,戰亂剛剛平息,民心思定,國家也需要休養生息;軍隊同樣要擴編整訓,這時候在爭論聲推出體制改革,又怕引起動亂。

    跟著幾位師傅學了多年經典,趙昺清楚無論是古代的大經學家還是帝王,對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似乎只有一種解讀:《詩經》毛傳注解: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唐玄宗: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傷人,撓則魚爛矣。此喻說也。小鮮,小魚也,言烹小鮮不可撓,撓則魚潰,喻理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亂,皆須用道,所以成功爾。

    連昏君宋徽宗也以為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潰,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惑。歷史上各家解讀也是大同小異,不外乎上面這些說法。而說了半天都是言烹魚不能頻繁地攪騰,否則就會碎掉爛掉,不便食用。由此推及,治理國家不能煩擾民眾,否則無法成就大功業,就是治理大國不能頻繁盲目地折騰。

    在常人看來說得不錯,誰愿意吃一鍋分不清刺兒和肉的‘魚糜’啊,人們往往也都會根據自己的直接或者間接經驗,想當然地認為這不是明擺著的道理嘛!由此推斷出國家也是如此,當政者天天折騰百姓,老百姓不得安居樂業,社會怎么會能穩定?經濟怎么能發展?因此,大家都會不假思索地接受上述解釋,認為這道理既正確又深刻。

    不過趙昺卻要說一句,你肯定沒有做過魚。而肯定也有人不服,我們沒做過魚還沒吃過魚嗎?而他是做過魚,且是前世還度過一段近海先吃魚的日子,‘潦倒’的他自然也就沒有挑肥揀瘦的權力,逮著什么樣的吃什么樣的了。以他的經驗看,其實凡做過魚的人也都知道,大魚比小魚更怕折騰,更容易碎掉。

    你煎一條數斤重的大魚,跟做一條只有小拇指大小的魚比一下,就會知道兩者的區別。小魚體小肉緊,翻攪幾次沒多大關系,仍然能保持完好無缺。然而大魚翻動兩次就可能先斷成兩節,當然大廚和美食達人除外,再翻的話就……就看你想吃肉,還是想喝湯了。

    因而趙昺基本斷定老子肯定是親手做過魚的,而像唐玄宗和宋徽宗及一眾評論家都沒有這個經歷,他們對這句話的理解可能就產生了歧異。而偏頗正是忽略了句中兩個關鍵字——大與小,從而產生了不同的答案。在日常生活中,想吃大魚,一般一條足矣,至多兩條;但要吃小魚,就不能以條論,而是要論斤稱了,且一斤也要幾十條。

    在烹制大魚的時候,一條魚直接下鍋燉就好了。可小魚若是一條條的去做,不是腦殘或是閑的蛋疼,那就是密集恐懼癥,排出這些特殊人種都會將幾十條小魚一股腦的倒進鍋里。而在烹大魚時,你只用眼盯著一條魚就行了,且看得明明白白的,烹調過程相對比較簡單。然而烹小魚時,鍋里一大堆,你就必須適當攪動,照顧到眾多的小魚,讓每條小魚受熱均勻,不至于貼近鍋底的燒糊了,而上面的還是生的;此外湯汁也要浸沒所有的小魚,不至于有些魚味兒重,而有的卻淡而無味兒。

    所以趙昺以為這才是“烹小鮮”和“烹大鮮”的最顯著區別,也是老子比喻的精髓所在。如果老子就是想說明“治理大國不能折騰”這一道理,那么他的話應該是“治大國若烹大鮮”,因為這樣更加貼切,才能準確表達他的思想。然而事實上,老子卻用了“小鮮”來比喻,顯然他是另有所喻。

    趙昺以為若說“治小國如烹大鮮”,這也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國家就像瓊州那么大,照顧好了島上的子民,‘全國’的人也就基本都沐浴在皇恩之下了。然而治理大國就像烹制小魚一樣,幅員遼闊,庶民眾多,要照顧到每一個百姓,這樣難度就要大很多,當政者就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做出更大的努力,讓那些偏遠地區的百姓得到跟皇城根下的一樣的待遇,使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都能得到適當的照顧。

    中國人向來有個傳統不患寡患不公,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仇富,而發展到一定程度便會引發社會矛盾,當社會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幾乎都是以人民揭竿而起,強行均貧富為結果,重新換了皇帝。趙昺前世當了一輩子屌絲,做夢都想去殺富濟貧,與他們共享發展成果,想想此時此刻的人也必然不會差多少,自己不為他們均貧富,人家就要替自己均貧富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山县| 青海省| 柞水县| 怀安县| 留坝县| 兴宁市| 万州区| 阜新| 集贤县| 贺州市| 翁牛特旗| 临湘市| 柏乡县| 台安县| 库车县| 黄石市| 乌海市| 从江县| 山阴县| 肥西县| 本溪| 安泽县| 法库县| 金门县| 景洪市| 阳西县| 河池市| 获嘉县| 中牟县| 台山市| 彩票| 科尔| 册亨县| 顺昌县| 海淀区| 三原县| 垣曲县| 措美县| 安仁县| 山阴县| 宁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