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好人難做-《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2/3)頁
“局勢發展的太快了,現在城中尚有百姓未能撤走,返航的船只還要三天才能到,我們是不是要發動一次反擊,以延緩敵軍的進攻!”趙昺停下腳,扭臉問應節嚴。
“陛下,文相已經在組織善后了,自撤離開始先后已經撤離百姓七萬余口,現在尚有二萬多百姓要求隨軍撤離,加上各部軍馬及剩余的物資,尚需四百余條大船,這確實超出了我們的估計。”應節嚴言道,“不過現在發動反擊,臣以為尚不是時候。一者,敵兵鋒正盛,不易于正面野戰;二者,當下正是撤離的關鍵時刻,還是嚴防死守恰當。”
“嗯,先生說的是,但是任敵妄為,對城防壓力也很大。”趙昺點點頭道,“朕接到消息,唆都暗中令人在離城十里的晉江上修筑堤壩攔水,估計是忽必烈逼得緊,他是想以江水灌城。”
“哦,還有此事。不過陛下不要擔心,現今并非大潮,也非榮水之時,即便他們建壩攔水積蓄的江水也自會沿江下泄,漫不過江岸的,只是對巡江的戰船或有影響。”應節嚴思索片刻道。
“先生提醒的是,朕倒是忘了這一節,只有潮水倒灌,江水下行,兩下相激才能灌城。不過唆都也夠狠的,為了奪回泉州,不惜毀了整座城。”趙昺拍拍腦門恍然道。
“是啊,泉州可是聚寶盆,如今卻被陛下搶了,忽必烈如何咽得下這口氣,定然是不惜一切代價要奪回的,唆都久攻不下,損兵折將,只能出此下策!”應節嚴笑著道。
“現在朝廷屢下文書,可仍有大批百姓不想撤往瓊州,朕擔心撤離后唆都會縱兵屠城,那些人豈不是要遭殃!”趙昺嘆口氣道,自己明的暗的都使了,但是城中仍有半數百姓死活不肯走,當然這些人中以各國常駐的蕃商及頗有家資的商賈為主,他們的積累都在城里,房子、土地這些東西都搬不走,又舍不下只能留在城中。另外的便是些老人,他們故土難離,又不想埋骨異鄉,便留在城中苦挨,聽天由命了。
“陛下,臣以為泉州雖然遭此兵災,但是城池和港口并未受到大的損傷,通商的條件還在。再者各地蕃商再有幾日便會陸續到達,而忽必烈早已明旨天下,招攬各藩國前來通商,唆都膽子再大也不敢毀城,更不能任意屠戮百姓和久居的蕃商,因而陛下不必過分憂心。”應節嚴言道。
“嗯,此言有理!”趙昺點點頭,心中像放下一塊石頭,但是更覺這是一種心理自我安慰,史書所載蒙古人殘暴無比,多少歷史名城毀于他們的鐵蹄之下,從此凋零。
“陛下仁義愛民,現在也算是仁至義盡,這些留城的百姓執意不走,我們又不能用強,也只能各安天命吧!”應節嚴見小皇帝仍然是一臉的憂慮,知道其仍有擔心,只能寬慰道。
“先生,你看如此可好。”趙昺突然停止戲水道,“現在南城和東城依然在我們的掌握之中,可否開城讓城中人出城自去避難,待局勢平穩,他們愿意回城也就隨他們去了。若是元軍屠城,也能避過一時。”
“臣以為可行,我們便稱城中糧草緊缺,城中百姓可以出城暫避鄉間,或是投親或是靠友,任其自便!”應節嚴沉吟片刻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