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督師,事猶可為!-《抗清》
第(1/3)頁
浙江舟山寧??h。
去年冬魯王薨于金門,無法得到鄭氏家族支持的兵部尚書張煌言痛心之下,只得率殘部四千余人轉戰于寧海縣一帶繼續抗清。
舟山大部已被清軍攻占,可供明軍活動區域已然不多。
為了斷絕明軍給養,清軍不僅于舟山嚴加布防,更于沿海八百里實行遷海令,使得明軍無法從陸地獲得糧食,張煌言部處境更加艱難。
年初,清浙江總督趙廷臣知明魯王去世,盤踞在金廈的鄭氏集團放棄金廈東渡臺灣后,認為明祚已經正式斷絕,便寫信派人渡海招降張煌言。
趙廷臣與張煌言同齡,遼東鐵嶺人,漢軍鑲黃旗出身。
順治二年由貢生授江南山陽縣知縣,為官清正,提倡農耕,與民生息,懲治貪官,于江南有“趙佛”之稱,極得士紳百姓愛戴。
其信中稱只要張煌言率部歸降大清,清廷不吝公侯之賞,追隨張煌言的官兵亦得上等安置,過往罪咎一概不計。
甚至稱張煌言只要肯降,其率杭州文武親至海邊相迎。
誠意不可謂不足也。
“吾本文人,甲申國難,不忍中國遍地胡膻遂棄筆從戎,抗戰二十年來屢敗屢戰,大廈將傾,猶獨木危撐,所為不過信念二字,豈因個人生死而置信念于腦后。
今故國非國,有家無家,天下之大,何處有我漢人容身之處生則明臣,死則明鬼,大明三百年江山,總當有幾個潑膽漢?!?
張煌言回信拒絕歸降,趙廷臣遂令水師對張部發起圍剿。
明軍在與清軍水師數次戰斗后,兵員損失過半,已不足兩千人,又因無法在寧海立足,便有將領提議將隊伍拉上雞籠島駐扎。
張煌言認為此議不可行,雞籠小島,四面環海,易攻難守,若遭致清軍突襲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遂將隊伍帶到臨門一帶。
然軍心士氣皆不振,上下皆迷茫不知何所從。
明室已絕,再戰斗下去沒有任何意義。
故有人提議去臺灣同鄭氏合軍,以存衣冠。
亦有人認為當為保全官兵性命計剃發降清。
爭執之間,陸續有人離開臨門向清軍歸降。
張煌言不予制止,因其心也已絕望。
當真是看不到半點復明希望。
每日除在少年隨員楊冠玉攙扶下至海邊遠眺大陸,便是將自己關在屋中為這些年抗清殉國的將領書寫生平,以為后人永記。
此時形勢,可謂大勢已去,不可為之。
余下之人,知不可為而為之,不過心中忠義,視死如歸,舍生取義而矣。
今日乃是寒食節,張煌言與眾人于島上設壇祭祀多年來抗清殉國的將士,憶起當年同定西侯張名振三入長江,不禁感慨萬千。
當年三入長江因兵力薄弱皆無功而返。
后聞清兵于舟山屠城,旋與定西侯張名振會同國姓部將甘輝等收復舟山。
張名振縞素入城,遍覓母尸,卻不得已,哀動三軍。
年底張名振猝死,死前曾言:“吾于君母恩俱未報,若母尸不獲,毋收吾骸?!?
說罷,憤恨支撐起身,以腦袋撞床而死。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尉氏县|
北安市|
通江县|
惠安县|
新平|
漳州市|
黄石市|
乐至县|
莎车县|
九台市|
南平市|
郯城县|
四川省|
陇南市|
崇文区|
漳平市|
宁海县|
奉新县|
什邡市|
繁昌县|
浠水县|
微山县|
新蔡县|
厦门市|
梁山县|
牙克石市|
上杭县|
永年县|
油尖旺区|
攀枝花市|
正安县|
永安市|
张北县|
大关县|
白朗县|
龙门县|
四平市|
博罗县|
深水埗区|
颍上县|
岳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