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一百九十六章 督師,事猶可為!-《抗清》


    第(2/3)頁

    死不瞑目,猶凜凜有生氣。

    “我對不住定西。”

    張煌言眼中噙淚,當年張名振遺言尋不到其母尸骸,則他尸骸也不入葬,但他沒有遵從張名振遺言,使人將其尸骸葬在普陀勾山南岙村,并不斷派人尋找其母尸骸。

    可當日清軍舟山大屠,死者數萬,尸堆如山,活者僅六人,又哪里能尋得到。

    本意光復南都將定西遺骸遷至紫金山,但這顯然也無法辦到。

    傷心之余,不禁對已經病逝的國姓有些許怨意。

    當年張煌言曾勸國姓拿下鎮江后從陸路進軍南京,為配合鄭軍作戰又請為先鋒,率本部三千余將士下船于兩岸蘆葦中晝夜牽纜,提前八天到達南京觀音門下。

    不想國姓輕敵自大并未采納張煌言及甘輝走陸路的建議,依舊乘海船從水路進發,導致張煌言在南京城下孤立無援,被清軍以快船百余艘出上新河順流攔擊,張部兵少受挫。好在清軍知道鄭成功大軍在后,未敢追擊,張部得以保全。

    因遲遲等不到國姓大軍,張煌言便集結所部兵船游弋于南京附近江中,又派出大量使者招徠鄰近各州縣。

    張部停舟于江北浦口,浦口城中的百余清軍騎兵不敢守城,竟從北門逃遁,張煌言部下七名士卒即由南門入城,浦口光復。

    等到國姓大軍終于抵達南京城下時,傳來蕪湖等地官紳納降歸附的消息。

    國姓認為收取上游郡縣既可以收復失地,聲張兵威,又可以堵截湖廣、江西等地順江來援的清軍,于是請張煌言率領舟師西上,自己負責進攻南京。

    張煌言自不推辭率部抵達蕪湖,時部下兵不滿千,船不滿百,好在清蕪湖守將趙真率兵趕去救援南京,蕪湖城無有清兵駐守,當地士紳又都納降,張部這才得以上岸。

    隨后,張煌言以國姓名義發布檄文告諭州縣,太平、寧國、池州、徽州四府都有官員士紳派員請降。

    短短一月便招降克復四府三州四十二縣,又得歸降清軍和當地紳民義勇參加,兵員擴至水陸兵萬余人。

    上游除安慶以外基本落入明軍之手,下游江南兩岸更是降者如云。

    大好局面,只要南京一下,東南半壁便可盡數光復!

    哪曾想大意輕敵的國姓竟在南京中了清將緩兵之計結果吃了敗仗,后在未通知張煌言情況下全軍就此撤退!

    聞知消息的張煌言焦慮萬分,國姓大軍一退,單他這萬余兵力怎么也是擋不住清軍的。

    蕪湖、池州、寧國、太平四府有大半縣城已歸明朝,無數復明士紳冒著殺頭危險支持明軍,若他也和國姓一樣率部撤退,豈不是置這些士紳百姓于死地,寒了天下復明紳民之心?

    念及于此,張煌言便派人假扮和尚帶著親筆信去尋國姓行營,無論如何也國姓不要撤走。

    南京雖敗,清軍仍就守勢,長江兩岸重鎮也依舊在明軍之手。

    只要國姓整兵再戰,大事猶可為。

    便是國姓真的要走,也請國姓能派百艘大船給他,好讓他在南京上游堅持下去。

    “勝敗兵家常事,不異也。今日所恃者民心爾,況上游諸郡邑俱為我守,若能益百艘來助,天下事尚可圖也。儻遽舍之而去,其如百萬生靈何?”

    張煌言信中說的不可謂不哀泣,也指明形勢并未崩壞,然國姓無動于衷,不管不顧撤出長江。

    以致南京城中的清軍都有些不可思議。

    無奈之下,張煌言只好突圍。

    清軍沿途盤查甚嚴,迫使他不得不化裝潛逃,若不是路上有百姓將他藏在家中,早被清軍抓獲。

    途中更是身梁瘧疾,差點病死。

    歷盡千難萬險,繞道潛行兩千余里,九死一生方才回到浙江沿海。

    卻不曾放棄抗清事業,不斷收集舊部以圖東山再起。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春市| 南投市| 得荣县| 博兴县| 工布江达县| 新宁县| 荔浦县| 饶平县| 云安县| 葫芦岛市| 西充县| 益阳市| 依兰县| 涿鹿县| 庆阳市| 石首市| 六安市| 额尔古纳市| 乐业县| 浮山县| 通道| 衡阳市| 法库县| 永寿县| 英吉沙县| 绥阳县| 锦屏县| 井研县| 崇阳县| 安丘市| 新建县| 塔河县| 徐汇区| 宁城县| 琼中| 牡丹江市| 都安| 大悟县| 桃园县| 普兰县| 扶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