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君》(長篇小說)上卷《天才少女》張寶同 2017.6.20 在臺灣寶島中部的嘉南平原上,有一個叫云林縣的地方。它處于彰化與嘉義兩縣之間,東接南投縣,西臨臺灣海峽。云林是一個較為貧困的農(nóng)業(yè)縣,幾乎沒有任何的工業(yè)和工廠,但它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溫度22.0℃,年降水量1500毫米,所以,這里卻有著像天堂一般地幽靜和美麗。 春天,映山紅會在山坡水邊開得如火如荼,漫山遍野;青翠的竹林在房前屋后和水塘路邊迎風搖擺,掀起陣陣涼風。夏季,陽光非常地明亮,熱風溫情地橫過平原,綠草如茵,野花遍地,到了夜間,星空湛藍,月色寧靜,盡顯柔光愜意。秋日,一路花海從海邊沿著平坦的原野和坡地一路走來,秋風溫和而浪漫,艷陽之下,空氣清新,天色明麗,這是一年之中最艷麗的景色。冬時,天氣時晴時陰,薄霧瀟瀟,陰雨連綿,但天色依然清明,草地清新如洗。竹林片片,涼風習習,眼前依然是一片清新的綠色。 沿古坑鄉(xiāng)與梅山鄉(xiāng)交界處,經(jīng)過起伏綿延的丘陵,茶園、竹林,看著風光旖旎,云霧彌漫的一路風景,就來到了著名的華山之上,這里空氣清新,視野遼闊,俯視遠眺,是令人陶醉的無限風光。在天氣晴朗之時,可遠眺那海市蜃樓一般的臺灣海峽。 而在云林東部山區(qū),呈現(xiàn)的是則另一種秀麗景色,清水溪和竹篙水溪兩條河流隨地勢起伏彎曲,因近百年來的幾次地震山崩和千百年來暴雨的沖擊,斷層裂坑條條,地貌崢嶸詭異,從而形成新草嶺潭,寬百余米,前后長達5公里,是最新形成的天然水庫。蓬萊瀑布如峭壁雄風,飛流而下,氣勢雄偉。水簾洞的瀑水宛如披著一襲綴滿亮片的白紗,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絢麗。 在云林縣褒忠鄉(xiāng)龍巖村駐扎著從大陸退到臺灣的國軍第126師的一個營部。從軍營前的一條叫南和路的土路走上約一公里,有個村子叫田洋村。本來這里只住著兩三戶當?shù)氐娜思?,可是,自軍營駐扎在這里之后,在原來住房附近的一片平坦的草地上一下子建起了二十多戶人家的房子。這些房子是專供軍人家屬們住的,從而形成了現(xiàn)在的田洋村。 這種專供從大陸退到臺灣的軍人家屬們居住的村子叫眷村。自1949年在國共內(nèi)戰(zhàn)失利后,國民政府離開了大陸,退居臺灣的軍隊、公務(wù)人員和民眾約有120萬人。在退居臺灣的60多萬的軍隊中,約有15萬左右的軍官或軍人帶有家屬。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國民政府在臺灣臺北、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等都會縣市建起了約800多座眷村。這些眷村一般建在國軍營區(qū)附近,實際上就是當?shù)伛v扎部隊的家屬院。眷村多位于在縣市郊區(qū),并利用日軍占據(jù)時期遺留下的日本人的房舍作為基礎(chǔ)而增建的。眷村居民對其居住房舍均只有建物及地上物品使用權(quán),并無房屋所有權(quán),但是也不用繳納地價稅及相關(guān)租稅金。 眷村里居住的大都是國民黨軍政人員和他們的眷屬,他們在倉皇中逃到臺灣,身邊并沒有什么財物,能有一間遮風避雨的房子已經(jīng)是很滿足了。眷村的建筑初時只是竹籬笆墻外裹以泥巴,當時沒有自來水,靠水井打水飲用,使用的是公共廁所。而那時臺灣經(jīng)濟還很不景氣,眷村生活的困苦可想而知。但眷村里各家各戶之間關(guān)系緊密,鄰里有事,互相都盡力幫忙。而由于軍隊的緣故,眷村在教育和自律方面也遠超臺灣其它地方,所以,眷村也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重視教育、團結(jié)互助、注重情義,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出現(xiàn)了一大批精英人士和文化藝人。眷村在政治上是國民黨的忠實擁躉,重要節(jié)日,幾乎家家門上都插一面青天白日旗,他們有強烈的祖國認同感,在他們心中,臺灣和大陸都是中國的土地。 在臺灣云林縣褒忠鄉(xiāng)田洋村南和路6號,住著一戶姓鄧的人家。主人叫鄧樞,是位年近40歲的國軍中尉,穿著國軍的軍裝,戴著中尉軍階的肩章和大蓋帽,看起來跟其他的國軍軍官沒啥兩樣。他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下級軍官,相貌英俊,但脾氣倔強,喜歡喝酒和與人交往。雖畢業(yè)于黃埔軍校第十四期,并參加過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戰(zhàn)役,卻仕途不順,懷才不遇,到現(xiàn)在還只是名陸軍中尉。 他是父母雙亡的孤兒,1943年與山東姑娘,身為國民政府公務(wù)員的趙素桂于西安結(jié)婚。1948年末以河北省軍團少尉身份隨大隊撤至臺灣,先是駐扎臺南,1952年升為中尉,他們租住在臺灣中部的云林縣褒忠鄉(xiāng)龍巖村田洋村。如果不是他后來有了一位名叫鄧麗君的寶貝女兒,他也許要在貧困與憂煩中了此一生。 他們的家是一間只有15平米的屋子。屋子里擺著兩張大床和兩個大木箱子,在屋子中間的空地上,還擺著一個四方桌子和幾個小凳。這幾乎就是家里的全部財產(chǎn)。為了方便做飯,這位中尉拾來了一些廢棄的破木板在小屋的旁邊蓋了一間小廚房。本來房屋就很低矮,伸手就能觸及屋頂,可這間小廚房就更是矮小,如果你想跳一下,屋頂就會撞在頭上。 鄧家有三個兒子,老大鄧長安已是六歲,老二鄧長順是四歲,老三鄧長富也已經(jīng)兩歲了。當時,臺灣的生活非常地艱苦,供給困難,缺吃少穿,食物和物品極其短缺。一位普通軍人的月薪只能勉強糊口。而對鄧樞來說,要養(yǎng)活一家五口人,他微薄的工資收入實在是不夠,如果不是妻子趙素桂要常常出外打些零工,貼補一下,他們家就根本無法生活下去。生活的重壓讓這位陸軍中尉心浮氣躁,憂煩不安。他白天出去上班,傍晚時分才回到家中,為了排泄心中的煩惱,他常常要喝一些酒,醉熏熏地回到家中,然后惱怒地朝著家里人說著那句千遍萬遍也說不夠的話,“我要掙錢養(yǎng)著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