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胡巖的異樣并沒有多少人注意到。 或者說在場的人已經沒有精力去在意一個小小的刑部郎官了,此時的他們全都沉浸在方平那擲地有聲的質問中。 是啊,夏言貪污的錢款,為何比行賄的錢款還要低? 在他們看來,雖然幾乎每個士人都在鄙視商人,歧視商賈行徑,但為官者,誰又不是精于算計,誰又會做虧本買賣? 貪官是必然存在的。 在這大夏朝,做官的要是有了錢,不僅可以在擁有人上人的地位的同時享受充分的物資供應,還能有更多機會獲取修行所需的資源,讓修為更進一步,然后得到更多升官的機會,升官以后不僅可以進一步觸及天下大勢,有助于提升修為,還能進一步攫取資源。 這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 當然,修士的修為還跟自身心性、才學等掛鉤,并非只有通過錢財收集修行資源堆積修為這一條路。 而且依靠自身才學和民望成長的修士根基更扎實,底蘊更深厚,上限也更高。 比如三千七百年前,曾經“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大唐帝國,就有一位憑借自身極高的才情通徹天地、以詩文成就亞圣的無雙才子,那便是為后世留下百余篇驚世大作的傳奇詩人——詩仙·李太白。 但畢竟不是每個修士都有機會追求那虛無縹緲的仙圣大道的。 出身、天賦、機緣等本就不可能對等。 既然存在捷徑,那自然會有人走。 而夏言這謎之操作,他們卻是完全看不懂了。 所謂才學,便是指才華和學問,夏言在才華方面定然成就不高,畢竟從沒聽說他有什么佳作,詩詞書畫一道肯定沒什么天賦,學問亦是平平,否則怎會窩在一縣之地當十來萬百姓的父母官? 民望嘛,這個倒是不清楚,不過此人出身貧微,并非世家豪族子弟,也非名士大儒弟子,又引得永川當地一眾頗有名望的豪族和豪商聯(lián)名上訴,民望應該好不到哪去。 因此,照理說他大抵應該是個貪官沒錯。 但經過方平的提醒,眾人卻很快意識到,此案另有蹊蹺。 沒有貪官會做虧本買賣的。 賄賂上官是常規(guī)操作,這一點倒沒什么問題,要是不賄賂上官,夏言這個縣令也做不長久,也就沒多少機會撈金。 然而賄賂上官的錢款比自己撈的還多,那就本末倒置,自相矛盾了。 夏言這么做,用貪官來解釋的話根本解釋不清。 因為這樣他根本沒有任何好處。 做貪官的不為好處,那還能是為了啥?他又不欠上官的。 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疑點! 而且賄賂了這么多錢財,他竟然六年都沒有升官? 一時間,眾人開始凝眉思索起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