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事情就那么湊巧嗎? 是,也不是。 這世間或許會有巧合的存在,但兩件事加一起的話就不一定是巧合了,如果是三件事,那就必然不是巧合。 那大明先是遭遇瓦剌越界,后又遭遇倭寇侵犯,這是巧合嗎? 別的不知道, 但朱棣知道這兩件事并不是巧合。 瓦剌的問題他早就想明白了,就是時間長了,明軍給草原造成傷痛已經(jīng)慢慢愈合,在草場的誘惑下,瓦剌終于是邁出了那一步。 畢竟,那么大的一塊草場對于草原牧民的誘惑力,可能不亞于一片無主的良田對漢人的誘惑力。 至于倭國, 那其實是必然的事件。 倭寇的事情比草原的事情還要早一些,那個啥都缺的小破地方現(xiàn)在已經(jīng)算是人口巔峰時期了, 給他們的路就只有兩條。 一是如同歷史一般,他們繼續(xù)內(nèi)斗,內(nèi)耗,直至人口下降到那幾個小破島能夠養(yǎng)育他們的程度。 第二,就是走出去。 上一次,也就是前年,他們被朱瞻壑給擺了一道, 利用錦衣衛(wèi)的特殊權(quán)利, 通過奸商和貪官得知了他們的下一步行動,然后給他們來了一個一網(wǎng)打盡。 這都兩年了, 那些矮子已經(jīng)比草原上的那群蠻子更能忍耐了。 不過,朱棣卻并沒有像上次一樣給云南發(fā)八百里加急。 作為一個皇帝,他怎么可能處處都依賴一個孩子?他永樂大帝是吹出來的嗎? 永樂九年, 七月初二。 自永樂七年的那次昭告之后, 永樂皇帝朱棣再次以北征昭告天下。 趙王朱高燧為主帥, 英國公張輔為副, 安遠侯柳升統(tǒng)帥神機營, 武安侯鄭亨統(tǒng)帥三千營,永康侯徐忠、寧遠侯何福為左右哨,寧陽侯陳懋、成安侯郭亮為左右掖,總二十萬眾,北伐草原! 相比上一次,這次朝廷的動作要小很多,畢竟上一次可是號稱五十萬大軍的,而這次只有二十萬。 上一次是永樂皇帝朱棣御駕親征,漢王、趙王扈從,而這次是趙王朱高燧為統(tǒng)帥,英國公張輔為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三千營的統(tǒng)帥換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