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蕭堅看出了眾人的疑惑,此時輕笑著,揮了揮長袖道:“何為且戰且和!其一,突厥犯我天朝國威,其心叵測,必誅之!先命我大軍即刻整裝火速支援云州,將突厥人趕回草原邊境,此為戰!其二,為了防止其余三國趁機入侵,大軍必須速戰速決,擊破突厥后,不可戀戰,迅速回防以保存實力。此為和!” “突厥戰敗,必然會有所消停。而我們可趁此間,提出和議,只要突厥人愿意賠款道歉,那兩國便可相安無事。如此一來,我大軍不必與突厥陷入久戰,實力亦可留存。謹防三國攻燕,先戰而后和,亦是且戰且和。” 這話一說完,眾官員再次面面相覷,若有所思起來。 此計不失為良策。 先出動大舉精銳發動閃電戰,將突厥的來犯之敵擊潰,并趕回大草原。 然后迅速回防,嚴守其余三國的覬覦,再與戰勝國的身份提出和談,迫使突厥賠款,甚至是割地道歉。 既是守住了堂堂天朝上邦的威嚴,又可預防周邊三國的狼子野心。 此事若是辦成,倒也是既戰又和的良策。 突厥人興兵十余萬犯境,若能迅速殲滅這支先頭部隊,阿史那可汗必然有所忌諱,為求自保,同意割地賠款,倒也不無可能。 太子提出如此一策,儼然讓內閣眾人陷入了某種平衡之中。 就連一力主戰的蕭天云,此時亦是沉默了下來,似在思量著太子提出的謀略。 話剛說完,首先打破沉默僵局并附和太子的,便是剛剛被蕭天云毒打了一頓的兵部尚書顏烈。 他目光一閃,當即跪得五體投地道:“太子此計,既戰既和,為我天朝留存了抵御三國野心的實力,乃是不二之計。臣附議,太子英明,乃國之大幸,陛下之幸。天朝得太子英明領導,必定社稷永固,國祚萬年...” 顏烈越說往后,用詞越是乖張,奉承之意愈加明顯,而且滔滔不絕。 蕭堅一開始聽著還覺順耳,慢慢便有些不好意思起來,趕忙阻止道:“行了,顏尚書還不起來?本太子之計只是建議,真正下結論,仍需內閣一致同意。” “是...” 顏烈這才收住了口,緩緩起身,有些畏懼的盯了蕭天云一眼。 頓了頓后,蕭堅復而看向蕭天云,試探性地問道:“父皇早在前往幽州之前,已暗中立下詔書,命皇叔與我共同主政,便是信得過我倆。侄兒此番有此愚策,那不知皇叔如何看待?” 蕭天云眉目輕動,道:“太子無需謙遜,此計...不失為良策。本王閑散多年,疏于朝政,本就有些難以啟齒。只要能守住天朝國威,不至于喪權辱國,又可敲打突厥人,本王自然沒有意見...” 聞言,蕭堅目光一亮,能得到蕭天云這個攝政王的認可,便相當于通過了內閣一半的認同,令這位處處掌權監國的太子,不無喜形于色。 隨后,他將又將目光投向了首輔吳道庭。 吳道庭感受到太子的目光,當即道:“臣以為,此計亦可行,愿聽太子調遣,揚我國威,驅逐突厥,死而后已?!? 他說著,竟跪下來叩拜。 吳道庭掌管中書省多年,人老成精,一直韜光養媚,事事謹慎。 眼下這個形勢,是戰是和,都各有利弊。 先戰而后和,若能成事,自然是絕佳的辦法。 但誰知道事情會不會朝著想法去發生? 吳道庭混跡朝堂多年,自然心有權衡。 此計若是在其他人口中說出,他必然會提出自己的一些異議。 但出自太子之口的話,他便只能選擇附和了。 第(1/3)頁